门墩,又称门座、门台,是用于四合院建筑的大门底部,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一个构件,多为石制,但也有木制者。整体称门枕石,门外部分称为门墩,主要有箱形和抱鼓形(抱鼓石)两种。
门墩的主要作用是固定门框、门槛和门轴。门墩可以分为两部分:门墩藏于门内的部分凿有凹槽、石窝,用于固定门纂(门轴的下端),门外部分往往雕以鸟兽花饰,又叫抱鼓石。
门墩从最初的素面条石,逐渐被描绘上了丰富的纹饰,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成为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门墩的形状有圆鼓、方鼓、异形鼓三种形式,前门一带方鼓居多。一般文官的宅院用方形鼓,武官的宅院用圆形鼓。门墩的雕刻颇为讲究,选材考究,工艺精湛,雕刻物栩栩如生。圆石鼓的两侧图案以转角莲最为常见,讲究的可以做成其它图案,如:麒麟卧松、犀牛望月、蝶入兰山,也有的做成五世同居(五个狮子)图案。
此外,门墩还反映了中国各地区的地域特色。比如,陕西的门墩通常呈现粗犷的风格,江南的门墩则显得细腻,山西的门墩则精致,而山东地区的门墩则带有孔孟之乡的儒雅气息,广东地区的门墩则常常有狮子和伏兽的形象,这些都展现了中国各地区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