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梁式是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也被称为叠梁式。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庭院画像砖。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抬梁式是木构架建筑的代表,几乎大部分木结构都用抬梁式。抬梁式结构复杂,要求加工细致,但结实牢固,经久耐用,且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能产生宏伟的气势,又可做出美观的造型。
抬梁式与穿斗式、井干式等其他结构形式相比,抬梁式的用料更多,更复杂,但其内部空间更大,更适合大型建筑的使用。而穿斗式结构则更加轻便,适用于小型建筑,特别是小型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