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营造法式》中,“昂”包括上昂和下昂,通常所称“昂”,特指下昂。《清式营造则例》中称昂是“斗栱上在前后中线上,向前后伸出,前端有尖向下斜垂之材。”用在转角铺作的“昂”,则有由昂、角昂之称,按其做法,可分为真昂和假昂。现存“昂”的主要形式,有批竹昂、琴面昂、龙头昂、象鼻昂等。
1.真昂
“真昂”泛指通常所说的早期的下昂,即凡斜向直达室内梁架,并起结构作用的昂,则称之为“真昂”,但上昂也属“真昂”之类。“真昂”出现前,使用华栱出跳加深出檐,但华栱的里外出跳过多,则导致檐口太高。“真昂”的使用,一方面在取得均等出跳的同时,又降低了出跳的高度,也解决了华栱与室内屋面的矛盾。“真昂”的使用情况,按出跳分类,大致有头跳昂、二跳昂、间隔昂、重跳昂等。
2.假昂
即相对于真昂而言的昂,“假昂”之后尾演变为斗栱铺作部分,已不具真昂的结构作用,而重在表现装饰效果。元代中期至明清时期,“假昂”被广泛采用,其形制改“插入”为整体制作,昂头保留真昂造型,昂身起华栱作用。“假昂”的使用表明古代匠人,由重在昂的结构作用向重在装饰效果的认识的转变,也是导致斗栱出踩增多的原因之一。
3.下昂
为外檐斜向受弯构件。宋《营造法式》称“昂”,又名“飞昂”、“英昂”、“斜脚”等,《义训》称:“今谓之下者,以昂尖下指故也。”明清时直接称“昂”。“下昂”的作用是延长铺作的长度,同时降低出跳的高度,加长建筑的出檐,平衡斗栱与屋内梁架重量。
4.上昂
大多位于斗栱里跳铺作。宋《营造法式》从结构上进行了定义:“其昂头外出,昂身斜收向里,并通过柱心。”现存构件在北方建筑中,十分罕见,故清工部《工程做法》未将此昂录入。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上昂”应当早于下昂出现,汉《景福殿赋》:“柳鸟踊,”柳即昂,《说文》:“柳,马柱也。”用在檐下为支顶构件,汉明器就有此物,不过当时用于外檐。“上昂”的作用,是将短距离出跳内的檐部挑得更高。虽然与南方建筑的挑斡相似,但“上昂”绝非来源于此,它是古老的构件。
5.斜昂
清式建筑称谓。因其处于角科斗栱内,与90°翘栱呈45°度斜置相交,故曰“斜昂”。在形制上,与其他昂无异,但做法和结构上略有不同,如普通下昂由斗口伸出,而“斜昂”则由无斗口的贴耳升承托,其规格尺寸也大于普通下昂。根据“斜昂”的出踩位置,可分为位于三踩的斜头昂、位于五踩的斜二昂等。
6.角昂
宋式建筑大木作昂件称谓,因其处于转角铺作,故曰“角昂”。根据宋《营造法式》大木作图样,“角昂”与相邻构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单角昂上坐由昂下承以角栱和重角昂上坐由昂下承以角栱两种形式。“角昂”因其位于45°方向,其长度应按照斜长做法制作。
7.插昂
又称“挣昂”、“矮昂”,属于假昂的一种过渡做法,出现于宋式建筑中,金元明清建筑均有使用,宋《营造法式》亦有记载。“插昂”与普通昂的区别,是此件的昂身长度不及真昂或假昂,在铺作中不超过柱头中心,即“长斜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