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四合院中大木作是木构架的主要结构部分,一般由柱、梁、枋、檩等组成。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小木作都是那些呢?根据宋《营造法式》,“小木作”部分包括悬鱼、惹草、板门、软门、破子窗、天花、藻井、勾栏、壁藏等共计40余种,可归纳为门类、窗类、栏杆类、天花类、木器类五大类型。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以室内外为界定,将“小木作”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两大类。外檐装修古建筑小木作装修部位统称。从位置分析,处于建筑室内“露明”的装修部件和部位,如门窗、楣子、坐凳、栏杆等,“外檐装修”范围较广,但它为附属于建筑本体的木质构件,因此,规格尺寸应服从于大木结构的要求。内檐装修古建筑小木作装修部位统称。其装修部件和部位,均处于室内空间,“内檐装修”受个人文化修养和风俗习惯的影响,表现形式和题材内容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突出装饰性、文化性和品位性,现存“内檐装修”主要包括隔断,屏风,隔扇罩(如落地罩、几腿罩、栏杆罩等),博古架,天花,藻井等。
对于门,在古代建筑来说,建筑建成,随之就有门,在各个朝代的发展后,不仅仅是实用功能,也反映了等级制度,周朝的“三朝五门”,唐朝的规定六品以上官员可使用乌头大门,各种“门”的形制,和建筑一同发展,一同组成建筑等级制度。其中板门是常用在城门、重要建筑的殿门、寺庙的院门等位置,现存唐代的几座单体建筑,均使用“板门”,说明唐代板门普遍使用的情况;宋辽金元时期“板门”普遍使用。明清时期称“实榻门“。
“窗”源于半坡遗址的穴居,当时用于通风排烟,经过演变发展为后来古建筑必不可少的“窗”。用于通亮空间,窗有什锦窗、漏窗和木窗等分类;按照木窗的结构形式和所处位置有直窗、破子窗、支摘窗、隔扇窗、横披窗等形式,汉代陶器及画像砖,所反映的“窗”,具备后代木窗的特征,是以后木窗的早期形式。什锦窗和漏窗多用在园林建筑的墙体;按照是否开启,可分为活扇窗和死扇窗。
除了门窗外檐装修,还有一些其他小木作,藻井天花,这在清朝属于内檐装修。
藻井由多重小木作的组合,大多用在宫殿庙宇以及大型建筑的殿内梁架上,处在明间正中位置,或者偏后,最初是由天花演变而来的,故又有“藻井”是“早穹隆状的天花”的解释。《西京赋》是最早记载“藻井”的古文献,汉代“藻井”为覆斗式。
井口天花宫殿、衙署、寺庙建筑室内顶部天花做法。其所用材料木程暴露在外,为区别于裱糊做法的软天花,通常将绘有彩画的“井口天花”又称“硬天花”。此种天花“井”字形框架,钉上天花板,有彩画的“井口天花”,并绘有团龙、团鹤、花卉、翔凤、莲花等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