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四合院这种建筑来说,无论是富丽堂皇的琉璃顶,还是朴素无华的青瓦屋面,在屋脊、檐头甚至瓦面上都非常重视装饰。其中,有些是有等级限制的,比如今天我们要说的吻兽。
所谓的吻兽,是一种装饰性建筑构件,在封建社会中,构件的造型与安装位置,都被蒙上迷信色彩。《唐会要》中记载, 汉代的柏梁殿上已有“鱼虬尾似鸱”一类的东西,其作用有“避火”之意。晋代之后的记载中,出现“鸱尾”一词。中唐之后,“尾”字变成“吻”字,故又称为鸱吻,官式建筑殿宇屋顶上的 正脊和垂脊上,各有不同形状和名称的吻兽,以其形状之大小和数目之多少,代表殿宇等级之高低。
吻兽从何处来?一般来说,吻兽或鸱吻的出现可追溯至战国的《山海经》,但关于吻兽的最早记载却出现在唐代成书的《北史·宇文恺传》和《晋书·安帝纪》,里面提到了“鸱吻”的名称。从目前出土的北朝和唐代遗物来看,鸱吻的样子是在唐代才开始逐渐定型,多呈瘦高的鱼型,在一些佛教建筑中还有呈鸟羽状的鸱吻,以象征西方极乐世界的妙音鸟。
也正是在唐代,龙的鸱吻形象逐步出现。等到宋辽金时期,龙这样的异兽形象更加流行,鸱吻的装饰也越来越繁复。明清对建筑的规范也更加明确和严格。民间又为这一套秩序附会了一众传说,所谓“龙生九子”的故事就诞生在这一时期,而龙的第九子“螭”就被安排在了屋脊两端,成为了辟火压胜的法宝,吻兽的形象最终定格了,在故宫、颐和园的屋顶上,我们都可以见到这一瑞兽的形象。
总的来说,汉代之后,在朴素、实用的屋脊上出现了装饰用的吻兽,随着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吻兽的形状也随着历史而变化。明清时期,吻兽作为等级制度的体现最终定型,在现今我们看到的吻兽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