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我国古代建筑时,稍加留意就可发现,在巍峨高大的建筑物,有着一种奇特的构件,它密布于屋檐和平座回廊下画,造型别致,一层层向外出跳,有的用青绿色的油彩装饰着,这就是我国古建筑特有的构件斗栱。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斗栱的组成及其称谓。
斗栱是我国古代大型木构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柱子与梁架之间的过渡构件,其作用是扩大梁枋和柱头的接触面,加强梁架与柱头的连系。它在一层层枋子之间,把纵横相交的仿子组成一个牢固的刚体。它在室内,可以提高室内空间,缩短梁的跨度,提高梁的负荷能力。它的出跳部分又在室外起臂梁作用,承受屋檐与平迥廊的重量。
斗栱的主要构件有斗、升、栱、翘、昂和枋。由于升是斗的一种,翘是栱的一种。所以说、斗栱是由斗、栱、昂、枋四种构件组成的。由于斗和栱是这组构件的基本构件,因而这组构件称为斗栱。斗原来是口大底小的方形量器。斗栱中的斗是形状像斗的方形木块。升的形状很像斗,只是比斗小,所以叫升。是两端被加工成折线的矩形木块,形状有点像弓。翘的形状基本和栱一样,只是由于它的受力大,断面比较高。昂原来是直而长的构件,但明清时普遍使用的是徒有形式的假昂。枋是连系构件,它把各攒斗连系成一个整体。
这四种构件中,斗栱的斗是总支撑点。简单的斗栱,像一斗三升,就是斗托着栱,栱托着升,升再托着枋的构件。一般斗栱中的斗除了承托栱外,还同时承托翘或昂,栱和翘都是水平构件,而昂却斜置在斗上,翘、昂端部又托着斗,斗再托着栱和枋。
在斗栱最下面的斗叫做坐斗,坐斗一般十字开口,搁着十字相交互相垂直的栱和翘或栱和昂。栱与额枋平行,也叫做横栱。在横栱两端都有单面开口的升(一般横两端的升叫做三才升,其中在额枋轴心线上的叫做槽升子)。这些升有时又托着一个横栱,形成两层横栱(重袱)。重栱的上层横栱又通过它上面的三才升托着枋子。翘、昂与额枋垂直,它的一端在额枋外面,另端在额枋里面,形成向里外出跳。
翘、昂端部都承托着之个比坐斗小也开十字口的斗,这种在翘昂头上的斗叫做十斗。也承托十字相交的栱和翘或栱和昂。这些横栱也和坐斗上的横栱一样承托着上一层横栱或者枋子。如此一层一层的出跳,一直到最上面一层横栱(厢栱)托着挑檐枋。从这里可以看出外檐斗栱起了悬臂梁的作用,承受屋檐的重量,达到悬挑出檐的目的。
上面提到的横栱,所在部位不同,规格也不同,它们的名称也各不相同。坐斗上面的横栱由于在斗栱的轴心线上,所以称为正心栱,在翘昂头上的横栱用材较小,称为单材栱。单材栱在轴心线外面的称为外拽栱,里面的称为里拽栱。重栱的上下两层横栱,名称也不同,下层横栱较短叫做瓜栱,上层横较长叫做万栱。所以在坐斗上面的重栱有正心瓜栱和正心万栱两种,翘和昂头上的重栱有外拽瓜栱、外拽万栱、里拽瓜栱、里拽万栱四种。
一攒斗栱随着它们出跳多少,也有专门称呼。清代称斗栱出一跳为三踩,二跳为五踩,直到五跳为十一踩。如故宫太和殿檐斗栱是一翘、三昂出四跳,称为单翘三昂九踩斗栱。
外檐斗栱又随着位置不同而分为柱头科,平身科和角科。柱头科端端正正地位于柱头上,平身科位于柱子和柱子之间的额枋上,它们主要功能都是承受屋檐的出跳。不过平身科的作用不如柱头科重要,所以它的构造也比柱头科简单。角科位于建筑的转角柱头上,因为它所承受的荷载大,在转角处构造又特别复杂,所以更显得复杂。
如今,随着建筑的发展,斗栱已经不再作为承重构,而仅仅成为了一种装饰。即便如此,斗栱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特有的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