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是由四方之屋合成的院落,也就是将东南西北四面的房屋围在一起,使建筑形态呈现一个“□”字形。四合院的历史和北京城的历史一样悠久,作为当时北中国政治中心的主要民居样式,四合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辽金时代。
辽金时代,契丹的军队攻入当时还叫做蓟城的北京,并将其改为南京,又称燕京,作为陪都。新的统治者上台,燕京地区自然就要大兴土木。从这时候开始,北京四合院的雏形就出现了。当时,燕京城的坊巷布局,横平竖直,井然有序。
蒙古人崛起后,燕都被占领,并最终成为了元大都。元代建都后,除了都城的建设,街道和民居也开始大规模营建。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四合院的建造开始跨入了规模化和制式化的时代,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规划、统一的材质和统一的建筑队伍。
明朝的建立,对元大都的城市格局没做太大的改动。唯独较大的动作是在内城闲置的大片空地上,建起了大量的四合院民宅。等到明朝迁都北京后,随着北京人口的增加,明朝统治者先后在钟鼓楼、东四、西四、朝阳门、宣武门、阜城门、安定门、西直门附近的空地上建设了数千套四合院,以适应人口大量激增的需求。
明朝营建四合院规矩较少,主要是因地而宜,地方大就建大一点,地方小就建小一点;也不严格限制必须是方方正正,如果空间不够用,长方形、扁方形的都可以。总体来说明清四合院的规模都小得多,多是占地一亩到三五亩的小中型四合院。当然麻雀虽小五脏却俱全,都有北房、南房、东房、西房。
明朝四合院除了规制有了变化,样式也更加灵活,建筑的高度、屋脊的样式、门户的大小和走向,都可以灵活掌握,使四合院更加适应居住的需求。
满清统治者占领北京以后,基本认可了元明两代的城市格局,没有作特别大的变动。清初实行满汉分住,内城被辟为八旗兵驻地,原来居住在内城里的汉民要全部搬到外城去,主要迁往南城一带。
从内城搬出去的汉民,在南城也大量建造各种各样的四合院,以满足栖身需要。由于土地的紧张,加上补偿款的不足,汉人新建造的四合院大多很简陋,占地也很小,远不像内城政府建造的四合院那样“院落宽阔、屋宇高宏”。
民国时的四合院也是从清朝末期演变而来,当时皇室威严一落千丈,王公大臣风光不再,甚至生存都成了问题,于是许多落魄的满人将祖上留下的房产变卖以维持生计。推翻了旧朝的民国新贵则人气旺盛,收入颇丰,还有一些做生意发了财的富商大贾,落魄满人的房产就成了这些人的收购对象,他们买下以后加以翻新改造,建了不少高端的四合院,有的还融进了西洋样式。
北京现存的四合院,基本都是民国和清代保存下来的,明代的四合院也有一些。辽金时代的四合院,已经觅不到踪迹,连元代的四合院也很难见到实物了,唯一能供参考的就是在元大都旧址上发掘出来的后英房元代住宅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