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古建四合院的抗震性能绝对是世界领先的,哪怕是级别很高的地震,也仅仅能震塌四合院的墙面而已,整个屋架依旧牢牢地立在地面上。因此,民间才有这样一句俗语,叫“墙倒屋不塌”,说的就是四合院抗震性能。
四合院之所以这么能抗震,主要归功它的框架结构。古建四合院是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其中梁柱结构是房子最重要的部分。这梁柱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支撑重荷的立柱,二是连接这些立柱关系的梁和枋,三是横梁之上的梁架、檩、椽等附属木构造。
古人建房就是在地面上立起柱子,在柱子上架起横梁,再在梁枋上铺设屋顶,房屋的所有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再经过柱子传到地面。而墙壁就砌在柱子与柱子之间,它们并不承担房屋的重量,更多的是作为隔断。所以地震时,墙面倒了,但承重的梁柱却依旧伫立。
另外,木结构使用榫卯结合,本身就为房屋的稳定性增加了一定的筹码。榫卯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构架的节点不是刚性的,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协调。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它允许房屋的结构产生一定的变形,并以此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
在欧洲人选择用石头造房子的时候,中国的古人就把目光瞄准了木头。并非是石头不好,而是在当时的水平下,木头才是最方便快捷、最易加工、最易取材的一种材料,也正因如此,华夏文明才走在了世界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