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设计过程中会使用很多种技法,这些技法使得四合院更加美观。下面,我们就介绍下古人在设计四合院的时候,使用的一些技法。
1.偷梁换柱
四合院大修时使用的一种技法,方法有两种:一是用牮杆支顶与柱子有连接的各种构件,以卸掉柱子的荷载,再将柱子周围挖槽取出柱基石,然后,将新柱子安上。二是不移动柱础石,具体做法是,用牮杆将柱头周围的构件抬起,以减少柱子底部的压力,露出管脚榫,撤除残柱更换新柱。更换梁枋一般不需要动柱子。
2.冲三翘四
冲三翘四,是古建筑翼角部分大木作施工做法。在明清官式建筑中十分常见,翼角部分的角梁,需要按照制作要求,形成“冲出”与“起翘”的造型。“冲”和“翘”是对仔角梁而言的两个过程,水平的距离为“冲”,垂直的距离为“翘”。
3.举架
举架是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四合院建筑在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从而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这样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风貌。举架的工程做法中有五、六、六五、七五、九举等名称,是指举架高与步架长度之比为十分之五、六、六五、七五、九等的意思。一般的屋面坡度其比例为一常数,整个屋面轮廓形成具有一定坡度的直线,而古建工程的举架,在每个步架内均不相同。由檐步至脊步逐步增加,使整个屋面轮廊形成一下缓,上急的曲线。举架的缓急以房屋进深的大小和檩数多少而定。一般檐步为五举(即五举拿头)。飞檐为三五举。以上各步,如为五檩则脊步为六五、七举,如为七檩则金步六五举、脊步八举。如为九檩则下金为六五举,上金步为七五举,脊步为九举。如为十一檩则下金为六举,中金为六五举,上金为七五举,脊步为九举。或由设计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必须隔举)。最上一举有时在九举之上还加一平水。
4.抱肩与回肩
抱肩,是古建筑大木作榫卯做法,起到柱子与额枋之间的连接作用。肩,就是榫头两侧。当榫头做好之后,在两肩部按照柱子的圆面,向内刻出弧线,以增加额枋与柱子接触面,尖锐部分抹角倒圆,称“抱肩”。
回肩的作用、技法和抱肩差不多,但是区别在于,额枋榫头做好后,两肩部向反方向按抹角倒圆,“回肩”的肩膀不与柱面接触。
四合院为了更美观,不显得太呆板,往往会采用很多种技法使建筑产生一定的曲度,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飞檐翘角就是如此。这些技法是古代工匠留下的瑰宝,非常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