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四合院的木框架是其骨骼,砖瓦则是它的皮肤。骨骼每块都有名称,皮肤也是一样。四合院的每堵墙都有自己的名字,有些或许你还很熟悉。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古建筑四合院各墙面名称。
四合院建筑的外墙根据位置的不同分为山墙、槛墙和后檐墙三种。因为四合院左右对称,山墙位于建筑的两侧,因此在单体建筑中的山墙有两面。槛墙位于建筑的正面窗户的下面,后檐墙位于建筑的背后。
山墙最重要,因为有点像山峰,故称为山墙。山墙很厚,但是并不承重,主要起围合和保温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在失火的时候阻止火势的蔓延,所以南方地区又把建筑两侧的山墙称作“封火山墙”。
山墙的侧面最下面的一段大约占1/3墙高,叫“下碱”,上面的2/3叫“上身”,再上面随着坡屋顶高起的三角形部分叫“山尖”,最上面与屋顶边缘相交的一段叫“博缝砖”或者“博风砖”,用专门烧制的若干不规则的方砖随着屋面的曲线仔细拼合而成。山墙的墙心可以全部用砖砌筑,也可以留出一块空白的地方进行抹灰,形成一种特别的“软心”。
有时候两座建筑的山墙会正好贴到一起(比如正房和耳房、门屋与倒座房),这样的两堵山墙是各自独立的,彼此之间还留有几厘米的缝隙。
说完了山墙,我们再来看看槛墙。建筑正面窗户下面的墙就叫“槛墙”,一般砌80-90厘米高,上面即是窗台。槛墙虽然很矮,但位置很显眼,经常在墙心用砖拼出各种图案,更高级的还布满精美的砖雕。
最后是后檐墙。后檐墙上多数不开窗,或者只能开较小的高窗。如果要开大窗,就不能设后檐墙,只能设槛墙。有的后檐墙只建到檐枋之下,墙顶做成弧线或折线,把上面的梁枋、椽子都显露出来。还有的后檐墙一直砌到屋顶,把梁枋和椽子都藏在墙内,檐口可以用砖砌成各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