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结构复杂,非专业人士不能了解其构造。下面,介绍些四合院建筑中的一些砖石构件,看看哪些你不知道。
1.压阑石
压阑石也就是阶条石。“压阑石”是宋式叫法。宋代规定压阑石的尺寸是:“长三尺,广二尺,厚六寸”。宋式建筑台基四周外缘铺墁的长方形条石。清式称“压檐石”。
2.踏跺
四合院中的的台阶,一般用砖或石条砌造,置于台基与室外地面之间,宋称“踏道”。它不仅有台阶的功能,而且有助于处理从人工建筑到自然环境之间的过渡。
3.陡板石
陡板石又称斗板石。台基阶条石以下,土衬石以上,角柱石之间沿台基四周的侧壁所立砌的石板。其外皮与阶条石外皮在同一直线上。
4.须弥座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后来代指建筑装饰的底座,比如影壁底座等。
关于须弥座的构造,是由上下坊、上下枭、束腰以及圭角组成的:
上下坊:上下枋是一矩形断面,有似梁枋作用。
上下枭:上、下枭是须弥座由突出面到束腰面的一种转形构件。
束腰:束腰是须弥座的坐中构件,它使须弥座的中腰紧缩直立,突出显眼,故一般都比较重视。
圭角:圭角又称龟脚,是须弥座最底部的水平划分层,位于土衬石上方,一般都要雕做如意云的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