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扇,它既是门又是窗,是四合院中常见的一种木构件。隔扇通常落地,安装在上槛与下槛之间,既有窗的功能也有门的作用,故亦称它为“落地长窗”或“落地门窗”。隔扇是最实用的窗之一,不仅能供人出入,还有采光、通风的效果,居室内能还能通过隔扇观赏室外美景。隔扇的整体构造,以明清最流行称谓为主,大致由格心、绦环板、裙板、抹头四个部分构成:
1.格心
也称菱花,早期外檐装修的主要装饰手段就是菱花形式,亦有称格眼的。绦环板:俗写套环板,另有夹堂板一说,很少用。宋时称腰华板,简称腰板,亦可写腰花板。
2.裙板
宋时称障水板,语意不祥;也有写障板的,障碍之板;另有俗称挡板的,仅指素板而言。耦园一处长窗的裙板也极具特色,为雕刻漏空式。
3.抹头
宋时称腰串,但略有区别,腰串仅指中间部分的横木,而上下两头另有名称。但明清所指凡门窗隔扇上的横木均称抹头,故有六抹头、五抹头之说。
隔扇有四扇、六扇、八扇之分,扇数的多少一般依据建筑开间大小而定。这种窗上部分的窗格通透明亮便于采光,窗格花纹也有“海棠十字”“菱花”“冰裂”“如意”等十多种形状。隔扇的夹堂与裙板既有素面板,也有经过精雕细刻的花板。花板内容有花草、山水、人物、动物、诗词等。
古建筑的正面,玲珑剔透的隔扇可随心所欲设计,简繁俗雅,全凭主人兴趣。这就为古人提供了各种审美的直接机会,使门窗的多种风格流行起来。在建筑正面全部设置成排的隔扇门,一旦需要,打工成排的隔扇门,即刻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连成一体,毫无界限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