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始于殷商,兴于秦汉,成熟于唐宋,明清时期继续发展。历代创作出的石雕佳作,是四合院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抱鼓石和幞头鼓子
抱鼓石是用于宅门门口两侧的石构件。抱鼓石是一个笼统的名称,如果细分,应将刻有圆形鼓子的石构件称为圆鼓子,将方形的抱鼓石称为方鼓子,又称幞头鼓子。这两种鼓子石都与门枕石连做在一起。以宅门的门槛为界,外侧是雕有花饰的方圆鼓子石,内侧是用以安置门扇的门枕石。
2.滚墩石
滚墩石,有些地方又称其为抱鼓石。这并不是名称上的混淆,而是二者有共同之处。滚墩石是两面对称的抱鼓石,它用于独立柱垂花门或木影壁根部,起稳定垂花门或影壁的作用,同时又富有装饰效果。滚墩石高约2.4尺-3尺(约80CM-100CM),宽约50CM,进深约150CM-200CM, 中间有安插柱子的“海眼”。海眼是透眼,柱子穿过海眼直达基础。
滚墩石的雕刻内容、纹饰与抱鼓石大致相同。立面由大圆鼓子、小圆鼓子、须弥座或直方型座构成,大圆鼓子顶面刻“趴狮”。圆鼓子心常采用的图案有转角莲、大师少师。犀牛望月,正面多刻如意草、宝相花等。
3.挑檐石、角柱石
讲究的四合院,墀头上的挑檐采有石构件,称为“挑檐石”。挑檐石端头的形状,是由半混、炉口、枭三部分组成的曲线,表面一般不做雕刻。墀头下碱部分的角柱石,一般也不做雕刻,但也有在这个部位着意装饰的北京东城罗鼓巷秦老胡同某宅宅门的角柱石刻满锦纹,是很有特色的一例。
4.泰山石
泰山石又称“石敢当”,是宅子避邪用的镇物,用于宅院外墙正对旖口的墙面上或房角正对街口处,用来压镇街口过强的“衢气”以及其他对宅院有神犯的邪气。泰山石一般高3尺左右,宽6寸~7寸,上端刻成虎头形状。虎头下面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镶砌在墙面或专门为其建造的影壁上;也有不经细加工,在方正石或随形石上面直接刻字的。
5.陈设墩和绣墩
讲究的宅院中,要摆放盆景、奇石等饰物供人观赏。放置奇石、盆景的石墩台称陈设墩。这种墩台多用汉白玉或清白石雕刻而成,表面遍饰各种花纹图案,颇具观赏性。与陈设墩相类似的,还有置于庭院中供人小坐休息的石桌和石墩。这种石墩称为绣墩,一般刻成鼓形,表面刻出各种花纹和吉祥图案,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6.其他石雕构件
除去以上几种,用于四合院民居的石雕构件还有宅门内的闩架石、闩眼石,这是用来安插或放置门问用的石构件。门眼石是砌在门后的侧墙内,做插门闩之用。有的宅门在抱框背面安铁环来安插门闩,也具有同等作用。另外还有用在大门外的拴马石和上马石,用于明沟沟眼的沟门石,将雨水排入地沟用的沟漏石等等。这些石构件都很简单,且不具观赏性,但人们依旧将透空部分用钱币、如意等图案加以装饰,使之达到寓意吉祥、图案隽美和实用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