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优。指用偷换的办法,暗中改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蒙混欺骗的目的。实际上,偷梁换柱最早是建筑词汇,原先叫做“托梁换柱”,后来演变为偷梁换柱。在过去四合院修缮过程中,经常用到偷梁换柱的手法。
据说,托梁换柱起源于殷商时期。大约3100年前,朝歌还叫做沬邑,是商王朝的国都。沬邑最早作为都城,可以追溯到武丁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商族多次迁徙,到了帝乙定都沬邑时,有些宫殿就年久失修了。
据传说,有一次,商王帝乙在朝堂上和王子、群臣们议事。忽然听到头顶咔嚓一声,大家抬头一看,只见大殿上有一根柱子拦腰折断,眼看着大殿就要轰然倒塌了。
说是大殿,当然不及后世金銮殿的壮丽巍峨,但无论如何,若真的被拍在下边,即使保得住性命,恐怕也要伤筋动骨。
大家惊慌失措,一时间不知道该去护驾还是自顾自地逃命。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王子的席位中间忽地跳出一个人来,冲上前去抱住就要倒塌的柱子,两臂用力,竟然硬生生地又把房梁托了起来。
大家缓了缓神儿,这才看清,原来正是王子帝辛。卫士们赶紧换上了一根新的柱子,这才让君臣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不过传说终究是传说,但托梁换柱的手法还是差不多的。古人“偷梁换柱”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用牮杆支顶与柱子有连接的各种构件,以卸掉柱子的荷载,再将柱子周围挖槽取出柱基石,然后,将新柱子安上;二是不移动柱础石,具体做法是,用牮杆将柱头周围的构件抬起,以减少柱子底部的压力,露出管脚榫,撤除残柱更换新柱。更换梁枋一般不需要动柱子。
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四合院古建筑的构造形式堪称鬼斧神工,其柱子与梁枋构件连接的榫卯构造的精密复杂程度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样的情况,“偷梁换柱”的修缮方法也只能凉凉了,只能选择另外的方法进行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