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窗仅指天窗,而将开在墙壁上的洞口叫做“牖”。到了后来,窗和牖的区别渐渐淡化,也逐渐将其统称为窗。窗是四合院房屋必不可少的构件,不仅起到采光通风的效果,还有一定的装饰效果。
早在人类穴居时期,为采光和通风的需要,便在住穴顶端凿洞,谓之囱,是最早的窗。后脱离穴居,盖起房屋居住,便在墙上开窗洞,叫作牖。随着社会发展,房子越盖越大,为使室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便在房屋前面开窗,于是逐渐发展为直棂窗、槛窗。当人们把采光、通风作用与装饰作用结合起来之后,五光十色的窗子便陆续问世了。
早期的窗功能原始,造型简单,甚至毫无装饰,隋唐至宋,窗的发展日趋成熟,但仍以直棂窗为多,花饰窗兼有。直棂窗有版棂窗和破子棂窗两种,版棂木条横断面为扁方形或方形;破子棂断面为三角形,尖角冲外,平面冲里,以便裱糊。唐代房屋空间宏大,窗的面积较之以前增大,而且产生了启闭功能,从而使室内通风采光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及至明清,槛窗、支摘窗成为时代主流。这一时期窗的工艺技巧日益多样,装饰手法不断翻新,重整体表现,重细部刻画,从而达到了远观有效果,近看有内容的艺术层次。
另外,此时园林空前发展,漏窗随之发展起来。而后,窗的发展进入到现代窗的发展阶段。建国以后,百废待兴,举国上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建设,由于现代建筑的技术、形式等更适合于时代的要求得到了广泛的推广,窗作为建筑的主要配件势必要同建筑主体的结构、形式等相结合,由此窗的设计开始了西方式的工业化、标准化的进程。除了古建筑维修、仿古建筑的兴建需要以外,中国传统的窗基本不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