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设计必须要注重自然与建筑的结合,而庭院或是园林便是绿化的重点区域。而对于观景来说,除了直截了当的观赏,还可以透过墙上的透窗来仔细品味。四合院中的窗,是审美的必要构件,是景色的另一种表达。
1、窗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中窗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人们获得美的心理感受。清代美学家李渔在其《闲情偶记·居室部》中着重论述了窗的设计及其美学思想。他不仅强调窗棂的设计应讲究装饰美,而且还力求把窗从整体上变成一幅画。李渔曰:"棂不取直,而作欹斜之势;又使上宽下窄者,欲肖扇面之折纹","俨然活树生花",达到"会心之处不在远,过目之物尽是画图"的境界。
2、窗的借景
借景是造园家创造和扩展艺术空间、增加审美价值的主要手段,也是整个造园活动中布置和组织艺术空间的基本原则。每一个窗就象一个取景框来框取不同的景物,是画也是窗,是窗也是画。在江南古典园林中,景点或景区多由建筑、山石、水泉、林木以及花草或禽兽鱼虫等组成,而通过不同的观赏景面和观赏角度,就会得到不同的景观,从而达到空间层次上的变化与丰富,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应。
3、窗的审美转换
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另一个审美特点是通过窗来达到"审美转换",即通过窗将一般事物确定为审美对象。一方面,窗的出现实质上是为主体确定了一个特定的审美视角,使主体进入到特定的审美情境之中;另一方面,窗又为客体划出了一个特定的范围,窗起到了画框的作用。
窗的转换是处理集中审美视点的切入点,为主体提供一个特定的审美角度,使主体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同时,窗又为客体划出了一个特定的范围,使漫无边际的对象有了边际。当窗不存在的时候,我们主体的人与客体的物是处在同一空间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不明确。而当有了窗,空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窗里的物成了主体的视觉中心,因而成为主体,而窗外的人成了客体,由于有了窗,人与物之间就有了距离,这种距离既指空间距离同时又指心理距离,空间距离是指由于有了窗,物与人之间有了"隔";而心理距离是主体由脱离现实而进入审美情境之后与物之间的"隔"。
同时,窗本身还具有"通"的特性,虽然主体与客体之间发生了"隔",但无论是漏窗还是洞窗,窗总会或多或少的将由于"通"而把窗外的物显露出来。"通"与"隔"是相对的,正因为有了"隔",所以才有了"藏"、有了"虚";正因为有了"通",所以才有了"漏"、有了"实";也正因为有了窗的这些功能,人才可以以"见"视"不见",以"漏"见"藏",人才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去想象窗以外的无限空间,窗在园林中的设置实质上是为人们提供了更大的审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