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设计

四合院装修知识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建筑文化 > 四合院装修知识

明清四合院,从成熟走向没落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7-28 11:07:54

  北京城是元代开始设计建造的,但元代以前的北京地区的住宅没有留下多少遗迹,现存最早的四合院遗址是元代的“后英房”。到明代建都北京后,开始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四合院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就成为北京城特色的城市文化建筑标志了。

  清朝定都北京后,大量吸收汉文化,承袭了明代北京城的建筑风格,对北京的居住建筑四合院也予以了全部继承。清王朝早期在北京实行了旗民分城居住制度,令城内的汉人全部迁到外城,内城只留旗人居住。这一措施使内城的第宅得到进一步调整充实。

  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居住建筑是宫室式第宅,这就是官僚、富商们居住的大中型四合院。清代是北京四合院发展的巅峰时期。自清代后期起,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北京四合院的发展也逐步开始衰落。

  清末至民国初年,在外族入侵和西方文化渗入的影响下,北京传统住宅建筑也受到一定影响。这个时期建造的四合院,受“西学东渐”之风影响较深的人为标榜自己为“新派”代表,也有一些在宅内兴建“洋楼”的例子。

  总而言之,这时北京的传统民居基本保持了明清型制。到了抗战时期,民不聊生,北京很多独门独院的居民没有能力养更多房子,只好将多余的房子出租。独门独户的四合院开始变成多户杂居的大杂院,四合院的居住性质发生了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传统四合院在使用上出现了根本性变化。由于所有制的变更,很多遗留下来的王府、宅院由私产变为公产,成为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工厂、幼儿园、俱乐部等公用住房,四合院固有的文化建筑被人所改造。一些仍作为住宅用的院落,变为多户居住的“大杂院”。这些用途变化,使四合院再难保持昔日的深邃、安谧、幽雅和温馨,四合院被分割、改造、瓜分成了普遍现象。

  文革后,北京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确定了四合院保护方针,使上述恶化趋势有所控制,但紧跟而来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与四合院的保护出现了尖锐矛盾,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由于社会快速发展,现存四合院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了。

上一篇:北京四合院材质简单,细节却是满分
下一篇:中国人为何独爱四合院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