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北京人居住的都是四合院,肯定是没有现在这样的空调和暖气的,也没有发达的城市排污系统。但即使这样,老北京人也在四合院中生活了几百年之久。那么,过去四合院建筑是如何实现保温和排污呢?
北京冬季非常寒冷,四合院内的居民均睡火炕,炕前一个陷入地下的煤炉,炉中生火。土炕内空,火进入炕洞,炕床便被烤热,人睡热炕上,顿觉暖融融的。烧炕用煤多产自北京西山,有生煤和煤末的区别,煤末与黄土摇与煤球,供烧炕或做饭使用。
室内取暖多用火炉,火炉以质地可分为泥、铁、铜三种,泥炉以北京出产的锅盔木制造,透热力极强,轻而易搬,富贵之家常常备有几个炉子。一般人家常用炕崐前炉火做饭煮菜,不另烧火灶,所谓“锅台连着炉”,生活起居很难分开。炉子可将火封住,因此常常是经年不熄,以备不时之需。如果熄灭,则以干柴、木炭燃之,家庭主妇每天早晨起床就将炉子提至屋外(为防煤气中毒)生火,成为北京一景。
四合院内生活用水的排泄多采用渗坑的形式,俗称“渗井”、“渗沟”。四合院内一般不设厕所,厕所多设于胡同之中,称“官茅房”。
和现在相比,这样的四合院生活确实艰难了些。不过,现代新中式四合院的建造,考虑了上述所有的问题,室内有恒温恒湿系统,也有干湿分离的卫生间和完善的排水系统,生活比古代的四合院舒适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