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四合院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合院建筑,充满了了无穷的魅力。四合院处处反映着社会、家庭的结构、宗族理念、民间风俗、宗教信仰、艺术等民族所特有的艺术内涵。每当你走进一座古色古香的北京四合院,你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
古建筑四合院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血缘制度的体现,其核心内涵就是儒家的礼,以及世俗的宗教和民俗。
站在四合院的庭院中,北面的正房称“堂”,大多为三间,严格遵守“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的等级规定。正房的开间和进深在整个四合院中尺寸最大,体量也是最大的。
正房左右接出耳房,耳房前有和厢房的北山墙围成的小小角院,静谧安闲,故耳房常用作书房。这种一正两耳的格局被称作“纱帽翅”,蕴含着将来这家人将来有步入仕途的子弟。
在院子两侧的是厢房,其前檐不许越过正房的山墙,所以在视觉上院落长度按比例适中,空间感舒适。厢房作为后辈的居室,是按照中国传统“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礼制,正房为尊,东厢为长,西厢为次,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规矩而定的。
正房和厢房前有廊,和房屋转角处的抄手游廊与垂花门连在一起围成了环廊。走进垂花门便可以不必经过露天,随意走进正房或厢房,亦可以在廊中欣赏庭院中的树木花草,听雨、赏雪,亦可以在廊边的坐凳栏杆上闲坐小憩。
正房的后边,有的建有一长排“后罩房”,或为居室,或为杂屋。
古建筑四合院封闭式的院落具有很强的防卫性和私密性,且对称整齐,布局规矩,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礼制和长幼尊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