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四合院的大门,懂得人只要往门前一站,上下左右一瞧,就对这家主人就能知道个大概齐,是官宦还是商民?若官员又是什么品级?是否王公贵族?有什么爵位?受什么封赏?从这大门上都能找到记号,看到标志。
北京四合院多数建的是“屋宇式”正门。这种门实际是一排房子,中间开个过道。这一排是几间?房顶用的什么瓦?门上钉多少钉?却处处有讲究,事事有学问。顺治九年,皇帝命政府对四合院建筑的使用作了新的规定。按这个规定,新王府正门是一溜七间。其中有三间开门,上盖用绿琉璃瓦,每门金钉六十有三。世子府减亲王七分之二,也就是五间。到贝勒就只能是正门三间,启门一间了。这几间门房上边用大屋脊,设吻,脊上的仙人走兽。
这是王府,贝勒贝子府的规制。普通百姓,一般官家没这份威风。大门用房别说七开间、五开间,连三开间也不允许。大门只准用一间房,更没资格用琉璃瓦。这些四合院既有官居也有民宅,官有大小,就要表示出不同的等级,民分贫富,也得区别出不同身份。这就创造出了四合院中使用最为广泛、变化最为多样的“广亮大门”。
皇帝发布的制度只规定一开间的宽度,可没限制深度,于是工匠就把门框立在屋子中线脊檀之下,然后再把地基垫高,使整个大门的地面高出门前街道。大门与街道之间,用层次鲜明、等级繁复的石头台阶联系起来。里边人出来在门口一站,有居高临下之势,外来人要进门,有步步登高之感。
当然,光这还不能先是出来宅门里是当官的还是民户。为此在大门以上,顶瓦之下加了两件装饰物叫做“雀替”和“三幅云”。这两件东西本是木结构的部件之一,中国建筑家巧妙地把它变化成了房屋的肩章和军衔。只要看一眼有它没有,就知道是不是官家。如果有,再看一看颜色花样,便分出是几品几级了。如果没有雀替、三幅云,那是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