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大门下面,支撑门板门框的东西是门枕石,因其雕成枕头形或箱子形,故此得名。门枕石一般都是长条形的,一头在门外,一头在门内,中间一道凹槽供安置门的下槛,门内部分上面有一凹穴,标准的学名叫海窝,供门轴转动之用。一般情况下,门内的部分稍短,门外的部分相对较长。
门枕石从雕刻形式上分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狮子门枕石,第二种是圆形石鼓门枕石,第三种就是石座门枕石。
石鼓门枕石最多,被雕刻成了石鼓状。这类门枕石常用花叶托抱,又称抱鼓石。抱鼓石的门枕石分上下两部分,下面是须弥座,上面是石鼓。须弥座由上下枋、束腰和底下的圭角组成。座上对角铺着一块雕有花饰的方形布垫,讲究的还在座上用仰覆莲花瓣雕饰,座面的垫布上有一个鼓托,形如一张厚垫,中央凹下承托上面的圆鼓,两头反卷如小鼓,俗称小鼓。上面的圆鼓形象逼真,中间鼓肚外突,鼓皮钉在圆鼓上的钉头都表现得很清楚。
石座门枕石一般出现在闽南地区,因为这里的中国民居建筑的门枕比较小,呈现凹字形,可以起到托住门的转轴的作用,而门枕的凹字下的横杆连接门框两边,形成槛,可以在潮湿多雨的南方防止下雨雨水溅进房内,称雨枕。
在北京,大部四合院门外能到见的石雕就是门墩儿了。主人对门墩儿是很重视的,石雕费工费力当然得费费脑子,从大小,到造型,到图案一丝不苟。门墩是门楼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件,门墩上通常雕刻一些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因此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石刻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