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过观赏四合院,可以发现其与现代建筑相比“高个儿”非常罕见,即使是身材最魁梧的故宫太和殿,连上基座,也不过30余米,仅相当于10层楼左右的高度。那么,为何四合院这么矮呢?这主要是因为古代建筑的承重为木材,木材本身高度有限,如果要盖很高的宫殿,需要将木头一节节地墩接在一起,相对抗震性要差,所以建筑高度受到一定限制。但木梁挑大梁,却造就了“墙倒屋不塌”的奇特现象。
在古代建造房屋前要“打槽”,类似现代建筑打地基的意思,槽底要按照三比七的比例铺垫灰和土。之后在垫层上面砌水平的基础墙,梁柱的基础也在这一步完成。建筑者要按照房屋的大小和造型,在基础墙上预留出位置,安装柱顶石,作为今后柱子的“地基”。
之后,就该上梁上柱了。老百姓有句俗语“四梁八柱”,道破了柱和梁的数量关系。因为四合院都是采用三开间的格局,开间较大,中间两道梁,加上前梁、后梁合计是四根梁,取意代表四面,每根梁的两端各有一根柱子,起到支撑的作用,共计八根,代表八方。整个建筑都靠这四根梁和八根柱子支撑着。
搭起了屋架子后,就开始摆放屋顶檩条,在柱子间砌墙。只要梁柱不倒,即使墙面坍塌,屋子主体结构也不会垮。同时,古时候建筑房屋还有一种独特构件,即斗拱。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