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礅,又称门枕石,是北京四合院建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只要走过老四合院,都可以在门前发现这个东西。门墩其实并不是摆设,他有着实用性、装饰性和象征性三种功能。哪怕现代建筑,也经常会在门前摆放这样的物件。
从实用性说,门墩是支撑正门和二门门框、门槛和门扇的基石;从装饰性说,它使门的建筑富于变化和灵气;从象征性说,它显示了住宅主人的门第和地位。所以对于四合院来说,门墩是不可获取的部分,越是社会地位高的人家越会放置更好的门墩。
门墩是在中国老式住宅四合院中,用来支撑正门或中门的门框、门槛和门扇的石头。枕石的门内部分是承托大门的,门外部分往往雕以鸟兽花饰,又叫抱鼓石。
门墩的起源与演变的过程:关于门墩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还无法作出确切的回答。门枕石早在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四合院形成的早期就开始使用了。或许从那时起,经过逐步演化,才成了现在见到的门墩了吧。
在门枕石的外侧雕刻饰物,似乎很早以前就有了。例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展出的北魏文成帝(公元452~465年在位)皇后陵墓的石券门。这个门的门枕石外侧就做成了虎头的样子。
现在四合院设计,往往会在门口设置两个门墩,其主要作用是装饰,让四合院大门看起来不那么单调和空旷,同时也可以显示出家宅的文化水准。可以说,门墩对于现代家宅来说算是一种画龙点睛的物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