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锁具的历史悠久,和人类的私有制几乎同时诞生。据出土文物考证历史文献记载,锁具发展至今有5000年历史,比四合院的历史都要古老。据考证,新石器时期的人们就懂得把贵重物品用兽皮包裹起来,外面用绳索捆绑,在开启处打上特殊的绳结,这个绳结只是用一个“骨锉”的工具才能打开,绳结和骨锉就是锁和钥匙的雏形。
我国最早的锁具是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木制锁,起源于门闩。而门闩则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四合院大门也是用的这种方式插门。
直到东汉时期,才出现了簧片结构的金属锁,入唐时,锁具已十分普及,多为金,铜,铁,木等材质。之后的明清时期更是古锁的鼎盛时期,形成有广锁,花旗锁,首饰锁,刑具锁四大类。这其中广锁又称为横开锁,也是古代最常见的锁,广泛用于门、柜、箱子等,达一百多种。
古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实用的日常用具,而且是具有装饰作用的。不仅材质多样,造型或鸟或兽,或人或物,雕花或精美绝伦,或古朴雅致。古代能人巧匠创造性地把反映民俗风情的吉祥图,书法,文字雕刻在锁体上。如“一品当朝”“长命百岁”“五子三元”“寿富贵康宁”等字样。
锁榻守护着每一扇门,两者之间在五千多年的岁月里,相生相爱,不眠不休。上世纪50年代,成本较低的低焊钩锁,叶片锁,弹子锁陆续进入我国市场,中国古锁从此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