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建筑中,通常会在梁与柱或枋与柱的相交处看到两个木质小构件,称之为雀替。雀替形状就像是双翼附于柱头两侧,如同一只栖居在古建檐梁上的云雀。雀替的作用是缩短梁枋跨度从而增强其荷载力,同时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倾斜。
雀替早在北魏期间已具雏形,但直至明代之后被广泛使用,并且在构图上得到不断的发展,至清时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明清时期的雀替,在靠近柱头处都是有三幅云及拱头承托,雀替的雕刻或写实,或写意,或精致细腻,或粗犷豪放,姿态万千,随着其不断的发展越来越精美。
清代时,雀替从力学构件发展成建筑上纯粹的装饰性构件,尤为丰富多彩而精致,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百花齐放,丰富着古典建筑的形式。
雀替的表现手法往往隐喻而含蓄,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民间故事、小说戏曲以及动物花草皆被赋于一定的寓意。
放置的位置不同,结构和样式也有所差异,因此就出现了各种形式和风格各异的雀替,其样式大致可分为七类:大雀替、龙门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和花子牙。
在中华建筑中,所有雀替都油漆或雕刻得很华丽。给人印象很深,大有无雀替不成中华建筑之感。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到古建筑当中去搜寻雀替,观赏雀替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