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土地平坦辽阔,宅基用地相对充裕,民居采用宽敞的四合院院落式建筑,随着中原士族的南迁,到了土地紧缺的徽州,没有足够的土地建院落,阔大的四合院变成了建筑物内部的天井。这一转型前后,基本的精神还是相通的,就是住宅的自然化,充分体现了古代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徽派四合院的天井,除了有采光、形成小气候等功能外,还是连接大门与厅堂的中介。厅堂是全家人的中心活动区域,也是会客的主要空间。坐在厅堂内,通过天井可以感受到四时之变,阴晴圆缺,云卷云舒,晨淋朝霞,夜观星斗,不仅可以安顿性灵,还能愉悦情性。室内空间的有限,通过天井走向了无限,个人心中的小宇宙与天地的大宇宙连成了有机的整体。
徽商长年在外经商,财源来自四面八方,希望图个吉利。水主财,故而“四水归明堂”。天井四周的屋顶坡面,东西南北四面的雨水通过小青瓦流入家中,意味着肥水不外流,象征着财气的汇集。这种对应关系,也是徽派古民居营建者心理的折射。
徽派四合院的天井是虚实的统一体。天井可以分为井口、井身和井底三部分,井口和井底是可视的,是有形的实在,井身是不可视的,是无形的虚空,但正是这虚实的结合,才成为徽州古民居中独特的天井的结构。这种虚实相生,实现了生命的超越。虽在厅堂之内,心系浩渺宽广的宇宙时空,使居者不囿于厅堂,而是通过天井实现与天地宇宙的合二为一。主人在堂前玩味天井,独享人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