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其房屋的主要结果是以木质为框架,然后再以砖墙填补。整个房屋以梁柱承受重量,砖墙不承受重量,这样的结构抗震性很高,可以保证四合院房屋经久不倒。接下来,我们就了解下传统四合院的大木作与屋架。
1、面阔和进深
四合院传统建筑明间的面宽尺寸主要是考虑实际功能的需要,其次又要考虑木料的尺寸、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以及一些迷信思想的束缚。如,在考虑面宽时,必须使门口尺寸符合“鲁班尺”上的“官”“禄”、“财”、“义”等吉祥尺寸。次间面宽可根据视觉效果酌减,一般为明间的8/10。 建筑进深尺寸的确定也主要考虑实际功能的需要和木料的尺寸。七檩小式建筑的明间面宽与柱高的比例为10: 8。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 1。
2、收分和侧脚
四合院传统建筑主要依靠梁柱木构架体系承重,为了充分保证构架的稳定性,一般把除了短柱外的柱子都加工成上细下粗的形式,叫做“收分”。并使最外圈柱子顶都微微内倾,叫做“侧脚”。在四合院小式建筑作法中,收分的尺寸一般为柱高的1%,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相同。习惯上把柱子的收分与侧脚称为“掰升”。
3、举折
在四合院传统建筑中,把相邻两檁中心到中心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架”,把相邻两檩中心到中心的垂直距离称为“举架”,也叫“举高”。为了使屋面呈现出优美的“反宇”型弧线,每步举架与步架的比例都不相同,从下往上逐渐加大。在七檩小式建筑中,第一步举架与步架的比例是5:10,第二步举架与步架的比例是7: 10 或6.5: 10, 第三步举架与步架的比例是9: 10 或8: 10; 廊或檐步架宽度一般为4-5倍檐柱径尺寸。上檐平出尺寸为3/10檐柱高尺寸,其中“回水”尺寸为上檐平出尺寸的1/3,也就是“飞椽”露出屋檐的尺寸。
4、木构件
在四合院传统建筑中,把以梁、柱、枋、檩等组成的承重结构的制作等称为“大木作”。在大木构架中,柱头以上部分称为“上架”,柱头以下部分称为“下架”。大木作木构件与屋面上其它木构件的尺寸等基本上都是以檐柱的直径为模数,它们分别为:压飞椽尾望板、瓦口、大连檐、闸挡板、飞椽、小连檐、望板、檐椽、脊檩、脊垫板、脊枋、脊瓜柱、角背、上金檩、金垫板、三架梁、上金枋、金瓜柱、下金檩、金垫板、五架梁、下金枋、随梁、檐檁、檐垫板、抱头梁、檐枋、穿插枋、檐柱、金柱、山柱、双步架、单步架、替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