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四合院讲究尊卑之分,整个院落的居住人员长幼有序,谁住在哪里都定具体的规定。虽然现在我们不在局限于四合院的规则之中,但是通过四合院的文化,我们却可以感受古人的思想与文化,从而知道他们究竟是怎么生活的。
在四合院中,正房居于首位。一般是三间,中间称明间,东侧的称东次间,西侧的称西次间。如果正房五间,次间两侧的房屋称稍间,位于东面的称东稍间,位于西面的称西稍间。在尺寸上,明间最大,次间与稍间递减。并且,东次间大于西次间,东稍间大于西稍间。之所以出现这个差别,是因为中国的传统以“左”为上。
明间是举行祭祀祖先的场所,因此明间又称“祖堂”。次间一般做主人的卧室与个人活动场所。如果主人有长子,则主人住在东次间,长子住在西次间。主人去世以后的灵寝摆放在明间,而且摆放在中轴线上,也就是所谓的正寝。如果是未成年人,或者是夫人,则灵寝只能摆放在院中,或者不位于中线的房间里。另外,停灵的规矩是头北脚南。
四合院正房两侧有时加盖耳房,三间正房两间耳房的称“三间两耳”,俗称“五间口”。三间正房四间耳房的,称“三间四耳”,俗称“七间口”。耳房的屋顶与房基比正房低,墀头墙比正房的墀头墙要退后一个尺寸,故而进深浅。
耳房的面阔与厢房的进深保持在同一个尺度上。在耳房与厢房的北面山墙之间用围墙连接,这样便出现一个由围墙、耳房前檐与厢房北侧山墙围合而成的一个小院,叫“露地”。耳房作为正房的附属,可以堆放杂物,也可以作为主人活动的次要场所。
四合院的两侧为厢房,位于东侧的称东厢房,位于西侧的称西厢房。东厢房的门窗向西开辟,西厢房的门窗向东开辟,因为“左”为上,所以东厢房比西厢房略高。厢房通常是三间,但是如果庭院较浅,也可以灵活处理为两间。另外,东西厢房之间避免门窗完全相对。
厢房也可以加筑耳房,一般设计为平顶,在建筑学上称“盝顶”。厢房的等级比正房低,在使用上,作为儿女的住所。东厢房也有时作厨房,里面设有灶台,在灶台上方的墙壁上贴有灶王爷,或者灶王爷与灶王奶奶的神像,在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通常用糖瓜、关东糖做祭品,送灶王爷与灶王奶奶上天,让他们“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正房的背后是后罩房,长度与正房基本相等。但是进深狭窄,在间数上也不与正房保持一致。后罩房一般用来堆放杂物,或者用作女仆的住所。
倒座与正房南北相望,倒座的门窗向北开辟。倒座的间数与正房不保持一致,但是倒座的柱子不能与正房的宅门相对。倒座可以用作客厅,也可以居住男仆。
在典型的四合院里,内院与外院之间的通道是垂花门。垂花门的正面无门,背后有四扇屏门,一般不开启,只有重大活动时才打开。讲究的四合院在垂花门的两侧往往构筑抄手游廊,用来连接两厢与正房。垂花门与正房之间的院落是四合院的主院,是室内空间的延续,是主人与家人的休憩场所,也是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
农历七月初七,是神话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女孩子在这一天“乞巧”:大人在庭院里放一盆清水,女孩子把一根针放在水面上,根据针影的粗细,判断巧拙。八月十五中秋,合家在庭院里赏月。女眷还要在院里举行拜月活动。拜月的时候,供月光马儿与兔儿爷。中国有句俗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因为灶王爷是阳性的,月神是阴性的。腊月三十晚上,庭院里是燃放花炮最好的地方,有的人家还把芝麻秸铺在甬道上,让家人上去踩,把芝麻秸踩碎,谐音“踩岁”,取其吉利。举凡踩岁的人家,外面的女性是不可以进去的。
婚丧嫁娶,来往人多,房屋不敷使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往往在庭院里搭设大棚作为招待宾客的场所。大棚用杉篙与芦席扎成,体量高大,既扎出屋顶也扎出可以卷放的窗户。办喜事的大棚称喜棚,装饰彩色的挂檐与大红的双喜字。办丧事的大棚称灵棚,挂檐用蓝色或者白色,灵棚的窗户贴蓝色的寿字,搭置为和尚、喇嘛、道士唪经的经台。当然,大棚也可以做其他用处,夏天,为了避暑,有钱的人家也要扎大棚,这就是所谓的天棚。北京人说“天棚、鱼缸、石榴树”,就是指这样的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