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合院古建筑装修传统中,建筑本身的围墙是在搭完木屋架后砌筑的。从墙身的外观看,墙身的下部稍厚,所用砖的尺寸也稍大,而墙身的上部稍薄,所用砖的尺寸也稍小。墙身下部稍厚的墙体称为“下碱”或“下肩”或“裙肩”,其比墙身上部宽出的部分称为“花碱”。下碱的高度可由檐柱高的3/10定,并且砌砖的层数应为单数。墙身的标注尺寸就是指下碱部分的尺寸。
如果以墙身内柱子的中轴线划分,轴线以外墙体部分称为“外包金”,轴线以内的部分称为“里包金”;山墙的里包金尺寸一般为山柱半径的尺寸加1.5寸,或加花碱尺寸。如果内墙的上下厚度一样,里包金尺寸即为山柱半径的尺寸。山墙外包金尺寸为1.5倍山柱直径的尺寸。
山墙在古建筑装修正面及后面突出的部分称为“墀头”,在建筑正面及背面山墙部位的檐柱或金柱,一般会有不到柱径一半的部分露在山墙外面,柱子多埋进墙身的部分到其轴线的尺寸称为“咬中”,咬中尺寸一般为一寸,或是柱子的掰升尺寸加花碱尺寸。台明左右宽出山墙的部分称为“金边”,宽约一寸。台明前后宽出墀头的部分称为“小台阶”,如果山墙上带挑檐石,小台阶宽为8/10檐柱径尺寸。
后檐墙的里包金尺寸一般为檐柱半径的尺寸加1.5寸,或加花碱尺寸。如果内墙的上下厚度一样,里包金尺寸即为山柱半径的尺寸。后檐墙外包金尺寸为1至1.2倍檐柱直径的尺寸。
窗下槛墙里包金尺寸一般为檐柱半径的尺寸加1.5寸,或加花碱尺寸。如果内墙的上下厚度一样,里包金尺寸即为檐柱半径的尺寸。槛墙外包金尺寸与里包金尺寸相同。
山墙在古建筑装修正面及后面出挑部分称为“盘头”或“梢子”,从下面出挑位置到上部连檐部位的水平出挑尺寸称为“天井”,出挑部位从下往上的名称依次为荷叶敦、混转、炉口、枭、头层盘头、二层盘头、戗檐。在小式建筑中,一般荷叶墩出挑尺寸小于1.5寸,混砖出挑尺寸为0.8至1.25倍砖本身厚,枭砖出挑尺寸为1.3至1.5砖本身厚度,炉口出挑尺寸小于或等于2厘米。其中的混砖、枭、炉口可以用一块整石头雕成“挑檐石”,其厚度约5寸,接近17厘米,出挑尺寸为其本身厚度的1.2至1.5倍。挑檐石在山墙上的长度要一直达到金檩外皮;从建筑的山面看,屋面披水梢垄下面依次为披水砖、博缝板、二层拔檐和头层拔檐。博缝砖的高度尺寸约为6至7倍的椽径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