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设计

仿古设计装修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建筑文化 > 仿古设计装修

仿古建筑文化建设的策略

作者:东方晨光  发布时间:2015-01-06 13:47:59

  仿古建筑装修“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般具有诗情画意的话自2013年12月出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后,便在全国城乡建设界、文化科技界广为影响,其意义在于,它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诠释了“以人为本”城镇化的真正内涵,是广大公众寻觅城乡文化记忆的期盼。高水准的乡愁观,绝不是只强调“文化的同情”,必须上升为“文化的责任感”。


  2014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上讲话,强调善于继承才能谋求创新。他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形象和城市文脉的载体,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充分彰显文化自信,因为只有中国设计与中国风格,才能让中国城乡体现华夏民族的文化根脉,才可杜绝“千城一面”。在21世纪国学复兴的当代实践中,城市与建筑界要深度求索“何为建筑的国学”?中国仿古建筑装修文化该如何复兴传统文化、又该怎样在传承中找到自信?如何让建筑文化研究与传播成为国家治理建筑现代化的思想动力?如何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瓶颈中弥补国民建筑文化素养的空缺?如何真正以华夏民族文化之力,在坚守中创新探觅中国建筑设计的全球视野。

  策略一:解读中国建筑文化获得自信是根本

  有哲人说,“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即从建筑体现文化的必然性、可能性、有效性和深刻性上做出思考。对此,自然会问:中国建筑从哪里来?中国仿古建筑装修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的地位?

  中国仿古建筑装修浩如烟海,建筑与文化无法分隔,古代中国的文化与建筑,一直是毗邻诸国的样板。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演变史证明,自隋唐以来,以中国建筑为中心,形成了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缅甸、柬埔寨、泰国等国在内的亚洲建筑文化圈。明代建筑园林学家计成所著《园治》一书,是他毕生造园经验之总结,在国外有很大影响力,被日本宫廷评价为“开天工之作”。

  再看20世纪建筑,北欧建筑师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其造型设计的多灵感中,他自己承认有来自中国宫殿对屋顶和台基处理方式的启发;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鸟巢”方案,源自瑞士赫尔佐格建筑师,其灵感取自中国古代建筑窗花的艺术造型;伊拉克建筑师扎哈的广州歌剧院“圆润双砾”的大、小石头设计,也是中国味十足的概念;尽管北京国家大剧院有众多非议,但法国建筑师安德鲁则表示,他使用了中国“明堂”即“上圆下方,四方环水”的理念,这些建筑无论是审美,还是情感的赏析,都给人以深刻印象,这里有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尊重,更有中国建筑文化面向世界的姿态。在英、法、德等欧洲发达国度,咖啡馆中聊天的人常议建筑的“美与丑”,细听才发现其中市民并非建筑师及专家,足以见得建筑文化在公众中的普及度,由此想到对中国传统建筑瑰宝为什么我们崇尚不够呢?是教育作祟,还是传播有误,还是国人始终未将建筑视作文化。

  发人深省的是,既然中国园林早已享誉欧美,既然中国古建筑早已为外国人钟爱,为什么我们自己却无所谓?房地产的膨胀,泡沫化的房价越来越使国人只盯着住宅平面及价格,真正体味一个文化对城市发展及建筑美学价值贡献的人太少了。“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般具有诗情画意的话自2013年12月出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后,便在全国城乡建设界、文化科技界广为影响,其意义在于,它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诠释了“以人为本”城镇化的真正内涵,是广大公众寻觅城乡文化记忆的期盼。高水准的乡愁观,绝不是只强调“文化的同情”,必须上升为“文化的责任感”。何为建筑文化传承,重在要看对建筑历程是如何梳理的,重在设计实践中体现出多少社会责任。
上一篇:古建筑彩绘彩画的文化渊源
下一篇:解读中国古建筑装修文化必须反思“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