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彩画就是通过调动色彩方面不同材质的精华,来营造一个美的意境。比如彩画使用颜料 的组成,基本是颜料加水胶,涂饰以后,彩画工叫胶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水粉效果。水粉效果表面是不发光的,但是在没有光泽的颜色底子上面,往往又添加一 些亮度很高的金箔,通过这个反差,来追求一种有光与无光、有亮与没亮的装饰意境。表现手段除了平涂以外,还有“沥粉”,它是用一种特殊工具,把胶水加上石 粉调成一种浆糊状东西(土粉子)装在猪尿泡制作的囊里面,囊前面加上一个旧式的笔帽,前边是一个孔,通过手的挤压,囊里面的土粉子成线状落到装饰画面上, 当它固化以后,成为一条半圆形贴覆在画面的圆线,叫“沥粉”。
总 之,中国古建筑彩画是有其特殊性的,是中国本民族固有的一种绘制手段。彩画源于中国,但不只限于中国。中国邻近的国家也有建筑装饰,与中国的古建筑彩画有 着亲密的渊源关系。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筑装饰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彩画中写生画比例越来越大,图案画比例越来越小。写生画颜色淡雅的基调不断加强,出现 了浅湖色、浅石青等中间色,色调朝着淡雅儒气方面发展。纹饰方面反映封建社会的万字纹、万寿纹及龙纹减少了,近似国画(小写意、泼墨)的画面出现了,更贴 近了市民生活。辛亥革命后的近百年,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大城市,彩画开始涉足于大型公共建筑,如大教堂、大饭店。纹饰上已经突破了彩画固有的格式,把 每种彩画的精华部分经设计者的筛选,重新组合,成为新式彩画,同时与其它艺术门类互相融合。从色彩上看,不但是在局部画面上追求一种新的颜色,在总体上基 本摒弃了纯兰、纯绿、纯红等纯颜色,大量选择了中间颜色,浅兰、浅绿、浅黄、浅灰。中国彩画直到现在还有比较旺盛的生命力,还在发展。在新式彩画上,采取 了金银对比的、既近似又有别的两种金属光泽,金属效果互相匹配,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