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朝和隋朝时代开始就有关于园林中仿木亭子的运用,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根据《大业杂记》记载:隋炀帝广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即当今的洛阳),“其中有逍遥亭,八面合成,结构之丽,冠绝今古”。
《长安志》记载唐大内的三苑中皆有观赏用的园亭,“禁苑在宫城之北,苑中宫亭凡而是二十四所。”我们从敦煌莫高窟唐代修建的洞窟壁画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到那个时代关于亭子的形象的记载:那时仿木亭子的形式已经相当丰富,分为四方亭、六角亭、八角亭、园亭;攒尖顶、歇山顶、重檐顶;还有独立式的,也有与廊结合的角亭等。这些资料都说明,唐代的亭子已经基本上明清时代的亭子是相同的。到了宋代,我们从绘画及文字记载中所看到的仿木亭子的资料相对就会更多一些。宋史《地理志》记载徽宗“叠石为山、凿池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山岗以植杏林”。著名的汴梁,就是利用景龙江水在平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园。其中亭子很多,形式各异,并运用了对景、借景等多种设计手法,把亭子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营造出了美妙的园林艺术。从北宋王希孟所绘《千里江山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那时的江南水乡在村宅之旁,江湖之畔建筑有各种形式的亭、榭,与自然环境非常融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