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设计

仿古设计装修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建筑文化 > 仿古设计装修

浅谈中华文化之雕刻

作者:东方晨光  发布时间:2014-08-01 09:57:02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渊远流长,从古至今更是一步步蜕变更新着。在现今无数灿烂文化中,从未黯淡消逝的代表,就不得不谈起雕刻着一广为流传而又与众不同的技艺了。 身为一名砚雕师的我更是有幸传承了雕刻的精髓,于是便有了我这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价值所在——雕刻。 中华传统的文房用具主要是笔、墨、纸、砚,被誉为“文房四宝”。砚是墨的研磨器具。宋代苏易简在《文房四谱》里写道:“研者,研也,可研磨使和濡也。”“研者,墨之器也。”砚作为实用的书写工具,是历代文人学士朝夕相处的亲密伙伴,依文墨为生计,喻研池为田地,有道是“一日相亲,终身为伴”。可见砚的实用性是研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离开了能磨墨的功能,恐怕不能称为砚了。

    砚的历史渊远流长,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需要碾磨加工谷物,创造了碾盘和碾棒、碾石。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为了美化生活,需要碾磨各中颜料进行绘画,因而制造了碾磨器。碾磨器和新石器时代其它石器的制造一样,主要靠人的双手经过“分选、造型、截断、打击、琢磨、作孔几种工艺”而制成的。研磨器可以说是砚的雏形,也是制砚历史的开始。 砚,或曰研,开始并没有固定的形状,只要是用于研磨墨或其它类似颜料,以用于书写或绘画的研磨器具,都可以成为砚或研。当时的研磨器主要分为研盘和磨棒或研石两部分。研盘是一个简单的圆形或长方形的石块,表面磨平,中间微凹,还附有磨棒或小研石,又称磨石具。商周时期就有人工墨出现,尽管只是简单地用手搓捏成条块状,但他的质量和使用价值已经大大地超过了天然墨,天然墨处在逐渐被淘汰的过程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到了汉代发明了人工制墨,做成各种形状便于握在手中的砚上直接研磨,且墨质坚实耐用。“研”在天然墨逐渐过渡到人工墨的过程中,逐渐丢开了研石,不再需要借助磨石具而可以直接在砚上磨了。这在砚的发展史上是一个转折点。这时期的砚已雕琢出能磨墨的磨堂和能蓄墨或贮水的墨池两个部分,使一块砚石具有两种功能是砚的雏形。“砚”在两汉时期已经日臻成熟,墨的使用和纸的发明,促进了砚的制作水平的迅速提高,砚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不论是材质还是形制都较过去有了很大进步。汉时的砚,开始有了纹饰雕刻,摆脱了原始砚务实求用、不求其美的风格,砚除了实用功能外,又有了一定的观赏性。 唐代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为文房用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唐代书法艺术的高潮,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制砚工艺的发展。唐时期是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主要标志是采用了专门的砚石来制砚,它具有质地坚实、石色润美、发墨益毫等特点,我们现在常说的“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在唐代相继出现,这些优质砚的出现,是制砚工艺的一大进步。从砚的功能来看,还是以实用为主。 宋代是砚雕史上的辉煌时代,由于各种优质砚材料的发掘和大量使用,砚的形制已一改唐代圆形三足砚等单一的风格,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从宋代开始,就有文人学者开始编写砚谱,如欧阳修的《砚谱》、蔡襄的《砚记》、米芾的《砚史》、唐询的《砚泉》等,对于砚石的质地、砚的形制、品式、雕工等有了专门的记录和论述,开始了对砚的专业性研究。 到了清末,国运日下,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和科学的昌盛,传统文化用具和砚的实用功能不断退化,砚渐渐地开始远离社会,绝大部分名砚销声匿迹。新中国成立之后,砚雕这支古老的艺术之花重又焕发出新的光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事业空前繁荣昌盛,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最大限度的复兴,砚雕艺术有着广泛的前景,并且正在谱写着新的篇章! 下面我要谈谈与我最为结缘的一种砚种——歙砚。 歙砚产于江西婺源县龙尾山。唐宋时歙州下辖歙、休宁、祁门、婺源、黟县、绩溪等诸县,现在的砚石坑主要分布在江西婺源龙尾山、安徽休宁、祁门、歙县一带,而以江西婺源龙尾山所出为优,又称龙尾砚。歙砚石色主要是黑色与灰青两大类,质地坚韧温莹,纹理紧密,发墨细腻,不耗墨,不损笔,且品种丰富。主要的石品有:罗纹、眉子、金星、银星、鱼子、玉带等几大类,罗纹中又有粗罗纹、细罗纹、暗罗纹、角浪纹、刷水纹、犀角纹等二十来中,歙石中的眉子也有十余种。 如果有人问起我最在意歙砚的哪里,的确,一名歙砚师最为看重的则是雕刻的高超功底与技艺。于是,接下来我要好好说说砚的制作。 在砚的制作中,经常采用浮雕、透雕、线刻等工艺技法,一件成功的砚雕作品,往往以某一技法为主并融入其它技法,至于采用何种方法来表现,没有定规,要视石料的质地、形状、要表现的题材和制作者个人的喜好而定。 就本人而言,更青睐于浮雕。 浮雕是一种雕刻最基本的技法。在砚台的平面或弧面上,雕刻人物、动物、山水、花卉、虫鸟、器皿等形象和景物,这些原来是立体的形象和景物被压缩了厚度浓缩在画面里,雕刻者就是利用景象厚度被压缩程度的不同,运用凹凸面的不同层次,受光后所形成的明暗对比和各种透视变化来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感,从而使浮雕更接近绘画的方式。所以,浮雕是一种介于绘画和圆雕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刻画和工艺的技法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砚的制作中,由于浮雕强调“平面效果,一些有场景的故事题材可以在浮雕中得到充分和完美的表现。题材的广泛和接近绘画的表现方式,使浮雕在砚的制作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在砚的制作中,各种雕刻技法的运用是不拘一格的,或深雕浅刻,或阴阳并用。技法的运用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只有熟练地运用各种雕刻技法,才能使自己作品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在制作过程中,还有一必要步骤。一方刚雕琢好的砚,要进行打磨,这是一道不容忽视的工艺,要认真仔细对待,不能有半点粗心。打磨的目的是使作品平整匀顺,光洁透彻。打磨原则是先易后难,先内后外。打磨步骤:砚堂—砚池—砚壁—研底—砚侧。 待打磨完毕,再加以对瑕疵的修饰,一件雕刻作品也就完成了。如果需要精益求精,便可以将其配上砚铭与砚盒。这样,则显得更为美观且还能养护、防尘。 要说起砚的价值所在,在文房四宝中,笔、墨、纸均是易耗品,不易保存,唯砚经久耐用,历千年而不变,经沧桑易保存,随时间的推移,砚的价值就越能体现。 首先,它在记载历史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砚也逐渐成为综合了书法、绘画、雕刻等各种艺术的工艺美术品。 其次,历代制砚者首先都是在砚的实用功能上下功夫。就如同米芾总结的宋代制砚以实用为第一。苏东坡也说过“砚之发墨者必废墨,不费笔者退墨,二者难兼,砚之美止于滑而发墨,其它皆余事也。”这就讲的是对砚石的要求主要是发墨,然而现今制砚已非仅仅是要求具有发墨益毫的功能,更主要的还是具有艺术观赏价值。毫无疑问,从砚的诞生之日起它的主要功能便是磨墨。 随着时代的发展,砚的观赏价值也越来越高,就砚雕的总体而言,是很难严格区分实用为主还是观赏为主的。如果有一方以观赏为主的砚,尽管质地细腻,石色纹理都很妍丽,雕刻精细,想试一下是否发墨,尽无磨墨之地,这也不能称之为好砚。同样以实用为主的砚,但因石质细腻,石色妍丽,石品繁多,纹理高雅而更具观赏性,在使用者眼里,大概会把它列入观赏性的行列。对制砚者来说,你所创作的这方砚是以实用为主,但同时又不失观赏性;你所创作的这方砚是以观赏为目的的,但必须具备使用的功能。 在我几十年的砚雕生涯中,我认为砚的生命所在也就便是讲究因材施艺,天然造化,巧用取材,特殊雕刻等等。除了砚的实用性外,其余的都是手段和技巧,不要刻意去追求观赏砚还是实用砚则是我多年来雕刻的原则。 通过这些年砚雕的学习与制作,不断的摸索。使我对砚有了新的认识。在当今砚石资源匮乏的时期,作为一名砚雕工作者。我应对每方砚石的珍惜,以很好的构思,巧妙的利用,使砚雕技艺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

 

上一篇:中国折扇里的雕刻魅力
下一篇:传统核雕的时代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