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装修风水学的研究历史悠久,其始于黄帝时代,便已经能够运用风水学于皇宫建筑之上。不过,时移势易,古今墓穴及房屋结构变化甚大,故此,有些传统的风水理论已经与时代脱节,太不合时宜,但还是有不少人尊崇此学。风水是文化?是科学?是技术?是迷信?风水学是中国古建筑装修活动的指导原则和实用操作技术。风水学是中国傅毓建筑的灵魂。风水学与中国营造学和中国造园等构成了中国古建筑装修理论的三大支柱。
古建筑装修风水学
古建筑装修风水学具有我国古代哲学、美学、地质、地理生态 、景观诸多方面丰富的内涵,并包含着人如何顺应自然的论述。其中不仅蕴含有心理因素,还包含了大量的视、知觉因素。现代科学证实,风水学是一门集美学、建筑学、气候学为一体的科学。
古建筑装修"风水"之义,由其典出及上述释义,可大略窥知,盖为考察山川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文、生态、小气候及环境景观等,然后择其吉,而营筑城廓室舍及陵墓等,实为古代的一门实用的学术,故国家机关中,也有钦夭监专设官员职守风水事宜,如《大清会典》载:"凡相度风水,遇大工营建,钦天监委官,相阴阳,定方向,诹吉兴工,典至重也。"
古建筑装修风水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其它相关学科交叉渗透,具有了我国古代哲理、美学、心理、地质、地理、生态、景观等诸方面的丰富内涵。中国风水学的核心内容是天地人合一。中国风水探求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的协调关系。
风水是这样一门艺术,它通过对事物的安排,从建筑奠基到室内装饰,企图对一定场所内的气施加影响。它有助于人们利用大地的自然力量,利用阴阳之平衡,来获得吉祥之气,从而促进健康,增强活力。风水是中国闻名于世的一大文化现象,风水术乃古建筑理论之精华。风水是为找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
风水,作为中国古代的建筑理论,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自然知识、人生哲理以及传统的美学、理论观念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实际上,风水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神圣的环境理论和方位理论。风水理论,在景观方面,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环境方面,又格外重视人工自然环境与天然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风水理论的宗旨是,勘查自然,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选择和创造出适合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为需求的最佳建筑环境,使之达到阴阳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的至善境界。在自然环境、自然方位上,风水理论总结了与建筑相关的天文、地理、气象等方面的自然知识和相应的生活经验。如,把“背山、面水、向阳”看作是最好的自然方位。把适量的“前低后高”看作是最佳的宅院地势,重视住宅建筑中“水口”(包括入水口和出水口)和“气口”(包括门、窗)的自然方位,主张居室空间的高矮大小、室内采光的阴暗程度均应适可而止等。这些环境因素,都是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否则,把住宅建在有自然危害之地,或者把居室建成采光、通风、温度、湿度都很糟的人工环境,任凭多强壮的人,住久了也是要生病的。从环境古建筑装修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也是值得认真地加以研究和借鉴的。在文化环境、文化方位上,风水理论则是以河图、洛书、八卦、五行等易学文化为基础,通过建筑布局、空间分割、方位调整、色彩运用、图案选择等隐喻和象征手段,来实现其对于身心之和的环境追求。
古建筑装修风水术在其漫长历史沿革中,曾产生诸多流派,至少《周礼》的记述,已明显反映这种分化的端倪。围绕建筑选址营造活动,大略有两类事务,一是"地官司徒"辖属官员所职司,而"夏官司马"也有所兼及,主要是考察自然地理各方面条件,进行评价,进而作出选址规划,涉及"土会之法"、"土宜之法"、"土圭之法"、"土化之法"、"土均之法"、"任土之法"及"形体之法"等等。另一系统,是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抵之礼"的"春官宗伯"辖官所负责,主要以占星、卜筮、占武等决择城市、宫宅、陵墓、宗庙等建筑方位吉凶及兴造时辰。这两类事务传承于后世,形成了风水的两大流派。如见载班固的《汉书》,汉代有所谓"形法家"与"堪舆家"之分野,说详后文;传承至唐宋以后,则演变为"形势宗"与"理气宗"二大派。如清代丁芮朴《风水祛惑》谓:"风水之术,大抵不出形势、方位两家。言形势者,今谓之峦体i言方位者,今谓之理气。唐宋时人,各有宗派授受,自立门户,不相通同。"王伟《青岩丛录》阐析更为明白,有云:"后世言地理之术者分为二宗。一曰宗庙之法,始于闽中,其源甚远,及宋王权乃大行。其为说,主于星卦,阳山阳向,阴山阴向,不相乖错,纯取五星(按,即五行)八卦,以定生克之理。其学浙闽传之,而今用之者甚鲜。一曰江西之法,肇于赣人杨筠松、曾文遄;及赖大有、谢之逸之辈,尤精其学。其为说,主于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专注龙、穴、砂、水之相配,其它拘忌,在所不论。其学盛行于今,大江南北,无不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