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设计

茶楼设计装修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建筑文化 > 茶楼设计装修

老祖宗已经给我们总结好了,就是干支几年法

作者:lyy  发布时间:2015-01-30 16:17:51

        纪年法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年序数计算,直到在位者出位。汉武帝时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二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两种纪年法是古代学者所用的传统纪年法。战国时代,占星家还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后世还有干支纪年法。下面分别叙述。


  a. 岁星纪年法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古人认为岁星(木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次星次。假如某年岁运行到星纪范围,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第二年岁运星运行到玄枵范围,就纪为“岁在玄枵”,其余由此类推,十二年周而复始。《左传》襄公三十年里有“岁在降娄”,《国语·晋语四》有“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就是用岁星纪年的例子。

  事实上岁星并不是12年绕天一周,而是11.8622年,每年移动的范围比一个星次稍微多一点,渐积至86年,便会多走一个星次,这种情况叫“超辰”

  b.太岁纪年法古人有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辰,其安排的方向正好和十二次相反。二者对照如下表:

  十二次 十二辰1.星纪 丑2.玄枵 子3.诹訾 亥4.降娄 戌5.大梁 酉6.实沈 申7.鹑首 未8.鹑火 午9.鹑尾 巳10.寿星 辰11.大火 卯12.析木 寅岁星由西向东的运行,和人们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古代的天文学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相一致,并用它来纪年。太岁是《汉书·天文志》的叫法,《史记·天官书》叫岁阴,《淮南子·天文训》叫太阴。根据《汉书·天文志》记载的战国时天象记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运行到析木(寅),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卯”

  此外古人还为“太岁在寅”、“太岁在卯”等12个年份取了专门名称,如摄提格、单阏等,对应如下表:

  太岁年名 太岁位置 岁星位置摄提格 寅(析木) 星纪(丑)单阏 卯(大火) 玄枵(子)执徐 辰(寿星) 诹訾(亥)大荒落 巳(鹑尾) 降娄(戌)敦牂 午(鹑火) 大梁(酉)协洽 未(鹑首) 实沈(申)涒滩 申(实沈) 鹑首(未)作噩 酉(大梁) 鹑火(午)阉茂 戌(降娄) 鹑尾(巳)大渊献 亥(诹訾) 寿星(辰)困敦 子(玄枵) 大火(卯)赤奋若 丑(星纪) 析木(寅)单阏音chan2 yan1, 执徐音zhi2 chu2 牂音zang1 涒音tun1屈原《离骚》中有“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一般认为这里的摄提是太岁年名里的摄提格,孟陬指夏历正月建寅之月;庚寅是生日的干支。所以屈原正好生于“寅年寅月寅日”。

  但要注意,这里的寅年不是干支纪年里的“寅”年,而是指太岁在寅(析木)之年。

  大概在西汉年间,历法家又取了阏逢、旃蒙等十外名称,叫做岁阳,依次和上述十二个太岁年名相配,方法同六十甲子相同,组成六十个年名,以阏逢摄提格为第一年,旃蒙单阏为第二年。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纪年法自西汉太初元年就开始使用了。

  《尔雅》记载十个岁阳和十干对应,列表如下:

  岁阳 十干阏逢 甲旃蒙 乙柔兆 丙强圉 丁著雍 戊屠维 己上章 庚重光 辛玄黓 壬昭阳 癸旃音zhan1 黓音yi4太岁与十二辰的对应如下:

  太岁年名 十二辰摄提格 寅单阏 卯执徐 辰大荒落 巳敦牂 午协洽 未涒滩 申作噩 酉阉茂 戌大渊献 亥困敦 子赤奋若 丑有时这些年名可用干支来表示,阏逢摄提格为甲寅年,旃蒙单阏为已卯年。创制这些名字是为了表示岁星逐年所在方位的,但后来发现岁星并不是每年整走一个星次,所以就废而不用,而改用干支纪年了。但后人还有用这些古年名的,是根据当年的干支来对照的,已经失去了这些年名的本来意义了。如司马光《资治通鉴》176卷《陈纪》十下注:“起阏蒙执徐,尽著雍涒滩,凡五年”,这是说从甲辰到戊申共五年。

  c.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以六十甲子周而复始,据说最早应用于西汉,到了东汉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干支纪年,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有些史书记载西汉以前的干支纪年,是后人推算出来的。

  七、三正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不同,所以又称“三正”。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常说的阴历正月)。周历比殷历早一月,比夏历早两个月。由于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不同。下表是三历季节与月份的对应:

  月建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周历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季节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冬 冬殷历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季节 冬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冬夏历 十一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季节 冬 冬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法制度。了解三正是有必要的,先秦古籍里所以纪时的历日制度并不统一。《春秋》或《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诗经》要看具体诗篇,如《小雅·四月》用夏历,《豳风·七月》周历和夏月并用。

  《左传成公八年》记载“二月无冰”,史官把这一罕见的天象载入史册,很显然这个二月指的是周历二月即夏历十二月而言。如果是夏历二月,则已经是“东风解冻”,用不着大书特书。又如《庄公七年》说“秋,大水,无麦苗”,这也是指周历,周历秋季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晚收的麦子和“五稼之苗”有可能被大水“冲杀”,如果是夏历秋季,就不可解了。

  同样的理由《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的秋阳是指夏历五六月的炎日。同一史实,在《春秋》和《左传》所记月的时月常有出入,同属《左传》的记时也有差异。《春秋隐公六年》说“冬,宋人取长葛”,《左传》说“冬,宋人取长葛”;《春秋父僖公五年》说“春,晋侯杀世子申生”,同一事件在《左传》被记在僖公四年十二月,这说明《左传》依据的史料有用夏历的。

  在战国秦汉之际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因“王者始起”要“改正朔”、“易服色”以表示受命于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以建亥之月(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但夏正比较适合农事季节,所以并不称十月为正月(秦朝管正月叫“端月”),不改正月为四月,春夏秋冬的搭配仍和夏正相同。汉初沿袭秦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十月杀灌夫,十二月晦杀魏其,接着说“其春,武安侯病”司马迁不说“明春”而说其春,就是因为以十月为岁首,当年的春天在当年的十二月之后的缘故。

  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大约二千年间,除了王莽和魏明帝时一度改用殷正,武则天和唐肃宗一度改用周正外,一般都用的是夏正到结尾处了,回答开头那个问题,中国历法和西方历法最大的不同在哪?西方历法就是XXXX年XX月XX日,清一色的数字,毫无意义。这和西方人对时间的理解有关,他们的时间和空间是分开的,他们认为时间就是顺着来,毫无波澜,没有意义。可是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和他们完全不一样。中国最早的代表天地万物的词“宇宙”,其中“宇”就是天地四方。“宙”就是古今所有时间。不过现在的宇宙已经随着西方的意思来了,只代表空间。这点我很气愤,很想把编写小学语文课本那老家伙揪出来抽一顿。悖祖忘宗!言归正传,中国的时间和空间是一体的。空间有东南西北,有方位上下,时间也有。比如说“寅卯辰”,方位上代表东方,时间上就代表寅年,寅月(也就是正月),寅日,寅时,(唐伯虎就是这个时候出生的)东方和正月都是一类的东西。大家一定要树立这么一个观念,就是时间也是有特点的,也是可以归类的,时间是有意义的,时间不是一串数字那么简单的。每段时间具体什么意思呢?

  老祖宗已经给我们总结好了,就是干支几年法。把时间贴上标签,和东方西方一样,时间也有东方和西方。但是你说时间哪边是东,哪边是西,哪边是上呢?看看代表那个时间的天干地支就可以了。所以之前我说确定第一个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的人是高手中的高手呢,那位圣人对时间的理解相当的深,他就有能力有信心把时间贴上标签,然后告诉子孙后代,你们就按照这个标签来认识时间。高手啊!!~~空间有冷热,有高矮,有水,有火,时间也有,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大家一定要有这个观念。中国的易学很多分支都是用来做预测的。为什么能够预测?归根结底就是时间是有意义的。普通人看不出来,我也看不出来,但是有幸的是老祖宗已经都留给我们现成的了,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有两个:1.虽然不懂,但是可以拿来用。2.修炼,提高悟性,比如坐禅啊这些修炼的手段,来更深入的理解时间,空间,以及宇宙间的无上真理。(鼓掌~)我对于国学,正在学习阶段,欲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进步,我的QQ: 303236001,e-mail: lg91374286@gmail.com。加QQ的朋友在身份验证的时候请按诸葛武侯的九宫八卦顺时针排列九个数字,离宫为首。也许你在想“不用这么夸张吧!”,哈哈,玩笑而已。
上一篇:古人又有所谓月建的概念,就是把十二地支和一年的十个月份相配。
下一篇: 厨房装修中应当特别注意的四个细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