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水术 ”又称“ 堪舆术”,它是我国古代一门博大庞杂的理论。
《辞源》对“风水”的解释是:“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含住宅、宫室、陵墓、村落、城市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为阴宅风水,涉及其他方面的称为阳宅风水。
《辞海》对“风水”是这样解释的: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一家的祸福,也指做住宅,相墓葬之法。
我国的风水意识产生很早..椐现有资料推测,相地之法大约起源于原始聚落的营建。到了殷周时期,已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相地活动。周灭商后,为了镇抚东方,开始营建东周洛邑。在营建洛邑之前,亦仅复勘察卜问而后定。<<尚书·周书·昭浩>>详细记载了此次定都的具体过程。可以说殷周是风水的孕育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思想空前活跃,儒、法、道、墨、阴阳、八卦、五行等各种学说和主张争奇斗艳,互相争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战国七雄争霸,封建割据,竞相筑城。这个时期出现的<<周礼>>、<<管子>>、<<考工记>>等著作,总结了城市建设经验及选址理论。这些成果为风水术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秦汉是风水术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内,大规模的宫室营建为风水术的形成造成了物质前提,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孟喜、京房等人的易理论为风水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特别是东汉时期的神学影响下,在中式建筑装修中各种禁异与迷信盛行。如“起宅盖房必择日”,“太岁头上能动土”已成为阳宅建筑中的规则。此时,阴宅风水理论也渐渐形成,“死人归阴,生人归阳”的认识,葬人不仅要选风水宝地,而且要选良辰吉日的观念,已普遍存在,成为风水术的内容。据司马迁的<<史记·日者传>>中所述那时的堪舆家(就是后世的风水先生)几乎都是专职的。这个时期有关风水的专著有<<堪舆金匮>>、<<宫宅地形>>、<<周公卜宅经>>、<<图宅术>>、<<葬历>>等。秦汉时期,风水术已经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形成过程,因而也可以称为风水学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风水学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政治黑暗,战乱频繁,人们普遍感到难于把握自已的命运,于是风水观念趁虚而入,三国时魏国著名方士管辂,以占筮、相术、相蓦著称于世。又如晋代陶渊明的祖父陶侃,曾相信墓人的话,葬已故父亲于卧牛地。这一时期,南北文化和外来文化处于大融汇状态,玄学的兴盛和山水美学的发展,把风水理论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风水著作,如魏管的<<管代地理指蒙>>,南北朝王征的<<黄帝宅经>>等。
风水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他发生、形成、发展于中原地区。隋唐以前,他主要流传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两岸地区。现在的客家地区,在当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还没有流入。跟随着客家人的迁徙,中国古老的风水术也进入客家地区。解除海禁以后,风水术也跟随着客家人的外迁,流传到海到东南亚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