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奥运会举行在即,作为北京旧城一大景观的四合院虽是蜂拥游人的看点,却也是主办者的难点。四合院的破损也在加速,不少四合院的名称早已为“大杂院”取代,严重影响着市容。
1月10日,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郑重宣布:四合院保护将被列为“十一五”的重中之重;2月8日,在北京市文保协会,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孔繁峙在对会员们列举了四合院保护的几条措施后并不讳言:由于情况复杂,目前对四合院的保护尚无很好的办法。
四合院怎么办?大拆已基本叫停;“小幅度拆迁”,目前是文保热心之士议论的焦点;“微循环”,是记者最近从东城区文保所李所长那里听到的新名词,其意是从四合院迁出原有住户,寻找投资保护人。原则是“人房分离,腾而不拆”。尽管步履维艰,四合院的改造必须并且已经“循环”起来。
北京不能没有四合院
许多人惊呼:没有四合院的北京何称北京?!然而,古都风貌究竟需要多少四合院?谁都难以说清。在北京旧城,四合院占地近1/3。
四合院历史悠久。据考证,四合院在辽代已初具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形成了今天特有的京味风格。但砖木结构的民居毕竟不能长久,现在我们看到的四合院,最远也不过是清代的,而大多建于民国。文保人士介绍说,传统意义上的古民居,在北京旧城难觅踪迹,如果有一定要加以保留。
十几年来,北京旧城的四合院在大幅度减少,道路拓宽、旧城内的机关扩建,都在不断蚕食着它们。然而,四合院不可不要。没有四合院的北京何称北京?!人文奥运需要四合院,许多文保热心人士在焦急地阻止着大拆的继续。有专家认为,人的健康也需要四合院。因为四合院的建造具有科学依据,其建筑格式有益于人的健康。
在北京文保协会的一次会议上,来自旅游界的会员疾呼:四合院是北京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绝不能让四合院文化断档!
四合院怎样“微循环”
四合院必须要,但是怎样要?一位专家的分析十分精辟:“商人希望把四合院拆掉,而文化人则希望把四合院保存下来。”
四合院改造目前主要是政府行为,开发商行为已基本终止。皇城内不再对四合院进行成片的拆迁改建,原因是多方面的,舆论压力可算其一。“顶着雷”是有些人士对舆论压力的形容。过去对古建筑的保护提倡过“异地迁建”,将四合院的构件移到远郊,这遭到许多人反对,理由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老故事是无法复制的;不可再造假古董。然而,国际化大都市的奥运北京,不能与破旧并行,小幅度的拆迁仍要继续。
东城区文保所李所长提到的“微循环”,实际上是“小幅度拆迁”的一个细化步骤。办法是,首先达到两个百分之百,即院内的住户百分之百同意迁出,百分之百同意安置。拆除破旧房屋后,这里作为“熟地”,寻找投资保护人,承担拆迁、建设等全部费用,按新格局建成传统意义上的四合院。当问到能否找到这样的投资保护人时,李所长肯定地说,手里有大把钞票、想投资者大有人在。“小幅度拆迁”的另一部分也包括回迁,除了私房主外,承租户也可在追加资金、实现回迁后拥有产权。
北京市文物局孔繁峙副局长向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们介绍的四合院改造几大模式为:南池子模式,即危改加市政改造,北京东城区政府现已投入几千万元;鼓楼东大街模式,即拆除违章建筑,重铺人行道,重点整修街面两侧的房屋,建成明清风格的仿古一条街;以及十几年前就已实践的菊儿胡同模式,即在平房基础上加盖小楼。
先说南池子模式:在南池子大街路东靠北的一片居住区,崭新的四合院群落展现在人们面前,与远处的王府井商业街遥相呼应,俨然“都市里的村庄”。这里是迁出住户后重建的新四合院。回迁户住二层小楼的院子,独门独院的深宅则由私人购买,并配有车库。
据一位河南口音的大爷说,几年前,这里迁走900多户,盖好房后,回迁270多户。那时拆迁费用尚低,走时每平方米给拆迁户5900元,回来买新房,约每平方米1万元。每个二层小楼的院子里尽管住了好几户,但幽静、整洁,环境甚佳。
南池子大街路西尚未改建的旧四合院,靠街面部分的房屋外墙进行了简单的粉刷,色调灰白相间。院内的老北京住户颇有文化韵味,有的办起了民间文化展室,做书画生意。在南池子,前来看房、拍照的中外游客不少。想买房的老外似乎说不出太多的理由,只是觉得这里很美,可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但既然花天价买房,谁都有自己的考虑。
再说菊儿胡同模式:位于安定门一带的菊儿胡同是四合院开发的“老区”了。十几年前那里曾是新闻热点,当时作为四合院改造的样板,吸引来众多参观者。菊儿胡同整齐划一的灰色平房上加盖着米色的二、三层小楼,屋顶是传统的灰瓦屋顶。院外胡同虽狭窄,院落却方正齐整,闹中取静。
最后谈鼓楼东大街模式:鼓楼东大街的改造主要是街景改造,拆除杂乱的违章建筑后,便道是素洁的灰色调,青砖铺地,连盲道也是灰色,马路两边是老槐树。明清风格的仿古一条街,店铺也具古韵,经营烟酒、乐器、房地产等。这里也是热销地段,一个很小的店面,年租金要3.6万元。
四合院保护有多难
纸上谈兵,似乎难度并不大,按政策办就行。而实际操作起来,问题便大量显现:其一,花巨资拿到产权的户主,他们无疑对这片院落拥有支配权,具有“修改规划与改变用途的权利”。在利益驱动下,他们会把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拆掉,用这片土地搞其他开发,北京就曾有这样的例子。他们关心的不是“保护”,而是“利用”,买时就打听是否能随便拆。这就违背了四合院保护的初衷。
其二,拆迁纠纷大。由于地价因素被相关法规所忽略,对拆迁户和买主来说,每平方米值多少钱的问题尚无明确的规定,大家都可以随意援引,难免产生混乱和纠纷。
其三,真假“古董”的争议。北京有多少四合院?实际上很难界定。要看究竟是原汁原味、未加改动的四合院,还是大杂院,或者是改建过的、并非完整意义上的四合院。传统意义上的、原汁原味的已经少之又少,垂花门、影壁也不多见,或毁于“文革”,或消失于改建。代之而起的,是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的院子,二、三层小楼,有四合院的影子,却又相距甚远。于是,“假古董”的批判此起彼伏。
其四,许多四合院无法套用几大模式来改建。如菊儿胡同,本来基础不错,都是整齐划一的灰色平房,上面加盖小楼,格局不受影响。而许多破旧的四合院,房子本来就属危房,上面承受不了任何重量,盖上小楼,更危险不说,本来不宽绰的院子会更加拥挤。因此,“大动”没有条件、“小动”不解决问题的现象会大量存在。
理想中的四合院什么样
重修的四合院,必须达到较理想的状态,否则就对不起付出的艰辛。何种状态才算理想?当然众说纷纭。从实际讲,前面所列的几个模式,街景和内部算是相对理想的。从“纸上谈兵”角度说,一般认为是:保持原有的胡同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基本格局、艺术特点。
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院落及主要建筑尺度,以适应现代人生活的功能要求。从规划角度看,北京东城区三眼井胡同改造工程的承诺是:“结合宅门、影壁、街头小景、砖石雕刻、牌匾楹联等细部设计,为之注入文化内涵”,“道路交通、防火、防盗、市政配套等方面符合现代居住功能,规划新设充足的停车泊位不少于100个”等等。既要古朴,又要现代,这篇“大文章”并非好做。
北京十几年前曾推出几个四合院典型供人参观、认购。也许到今天,人们已不满足于以往的典范,对四合院模式、功能又有新的要求,如菊儿胡同,首层大多是驻京办事处、旅馆、社区办公场所。“建成一批高档次的精品四合院旅馆和商务会所”,是北京东城区曾作出的承诺。
■北京四合院是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
■2002年2月,北京市批准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在旧城内圈出了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要求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必须以“院落”为基本单位进行保护和更新,危房改造和更新不得破坏原有院落布局和胡同肌理。
■2002年9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颁布实施,有着3000年城建史的古都北京终于有了第一个最为完整的名城保护规划,与以往不同之处,这是一个法制性文件。名城规划在上述2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基础上又确定了第二批1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单。其中,在旧城内继续补充历史风貌较完整、历史遗存较集中和对旧城整体保护有较大影响的街区进行保护,在旧城外确定一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较能完整体现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街区和村镇。
■2002年8月北京市有关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危改中的“四合院”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四合院”提出了保护标准。北京市文物局从2001年3月到2002年8月,对旧城区132片危改区进行了调查,发现具有保护价值的大、中、小四合院539处,并列入了单体保护规划。北京对于四合院的保护基本形成了历史名城整体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