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区成功再生育婴儿约2700名
据了解,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国家人口计生委启动实施了“再生育全程服务行动项目”。项目启动以来,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和技术服务机构建立了“一站式、一卡通、一对一、一月一随访、一家一档案”的“五个一”服务工作机制,运用中医中药、辅助生殖等传统和现代技术,竭尽全力保障群众实现再生育一个健康孩子的愿望。截至2010年11月底,汶川地震灾区已有3564名妇女成功再孕,占有再生育意愿和能力的子女伤亡家庭的95%,其中约2700名婴儿健康出生。
●汶川地震灾区基本实现“家家有房住”
根据四川省统计局对绵竹、江油、青川、汶川4个极重灾县(市)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71.7%的灾区居民现已住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城镇重建住房(安居住房、廉租住房、原址重建住房及乡镇居民自建、联建住房);26.6%的灾区居民已住进经修复加固,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住房;仅1.7%的灾区居民因正在装修新房或等待分配住房等原因,暂住在过渡性板房内。灾区基本实现了“家家有房住”的目标。
●“美丽的女神” 废墟上重生的吉娜羌寨
依山而建的吉娜羌寨原名猫儿石村,距离北川新县城约30分钟车程。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全村71户房屋中有69户全毁。地震过后,当地政府在最短的时间内启动灾后重建,并且在2009年春节实现了村民全盘入住。
吉娜羌寨在建设过程中以旅游产业为向导,重建的住房依然保留羌民族特色,包括标志性建筑碉楼。吉娜羌寨的碉楼、羌绣以及羌族美食吸引着不少游客的到来。在废墟上重生的猫儿石村改名为吉娜羌寨,吉娜在羌语当中代表“美丽的女神”,也正符合她如今的形象。
车在公路上疾驰,路边的风景匆匆闪过,紧邻公路的,是被地震和泥石流摧毁的山体,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
历史在那一刻定格: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灾害震惊世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数万同胞不幸遇难,数百万家庭失去了世代生活的家园,数十年甚至几代人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
地震发生后的三年时间里,灾后重建工作在紧张地进行,在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经的地震灾区在重建后将会呈现怎样的风貌?踏上这片土地,再次回望曾经的灾区,我们见证了奇迹。
●居住环境大变样 灾区人民过上新生活
2011年4月24日,笔者来到都江堰市翠月湖镇五桂村。村中街道整洁、干净,栋栋小楼整齐地排列着,楼旁的绿化带里花草点缀其间;绿化带外,是一条用鹅卵石铺成的水渠,水声潺潺,好一派舒适、温馨的景象。
粉红色的墙壁、黑色的大理石围边、两层的小洋楼,是村民郑道祥一家四口人的居所。进入屋内,舒适的沙发、立式空调、超薄的液晶电视……生活所需的电器、家具应有尽有。
郑道祥憨厚地笑着:“在农村,能住进这样的房子,我真是想都没想过。这么好的环境,水电气都有了。”“能上网吗?”笔者好奇地问,郑道祥指指网线说:“可以,电脑还没买,买了插上网线就能用。”
来到厨房,干净的灶台,打着火就能做饭;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地流出来。村民感叹:这么方便的生活条件,在之前的五桂村是没有的!
五桂村位于聚青线两侧,在“5?12”大地震中,该村688户房屋受损。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该村实施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进行农村集体土地整理,按照“入林进院、宜聚宜居、节约集约、产业支撑”的思路规划布局,采用统规自建的方式将农民集中在一起,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其实,不仅是五桂村,地震发生后,灾区各地政府都根据自身情况,坚持为民重建的原则,及时出台住房重建政策、意见,加快灾区受损房屋的修复和重建工作,让老百姓住上了新居。居住条件的改善和提高,让受灾群众心里暖了起来;基础设施的完善,让受灾群众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
●援建施大爱 让生者更幸福
灰瓦、红墙、人字顶,宽阔的柏油马路向四面延展,绿树下花草掩映,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依着岷江,这就是如今的汶川县映秀镇――“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和重灾区。
三年重建,映秀“脱胎换骨”。广东省的对口支援,当地政府的努力建设和人民的勤奋劳动,使映秀这个地震重灾区在短短三年里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城市。
笔者来到映秀时,正有一批游客随团前来参观。来自天津的马先生正和朋友在岷江前合影,说到映秀,他惊喜地说,“没想到,短短三年时间,映秀变得这么漂亮了!”当笔者问,如果有时间,会不会选择在映秀住上几天,马先生肯定地说:“当然,能来这么漂亮的地方,肯定要多住几天。”
在一家工艺品店前,挤满了外来的游客,人们被色彩亮丽的羌绣和各具民族特色的饰品吸引,竞相挑选,询问价格。
游客络绎不绝,让映秀镇获得了一笔不菲的旅游收益。村民们纷纷开设礼品店、小吃店等,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同时,增加了收入。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加快了映秀灾后重建的步伐,更让当地村民获得了实惠,改善了生活条件。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12”特大地震后,中央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部署,18个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响应,全力为中央分忧、为灾区解难,视援建为己任,在短时间内动员了数万名干部、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进驻灾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施工、高速度推进。
对口援建的启动实施,极大地增强了灾区人民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勇气和力量,聚起了中华民族的大爱,让劫后余生的人走出悲伤,建设起一个新的家园!
如今,上海市援建的都江堰市、福建省援建的彭州市、广东省援建的汶川县、湖南省援建的理县和山西省援建的茂县在灾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地震痕迹已难觅 天府之国再露美景。
不管是白鹿镇上的风情小街,水磨镇上如诗如画的景色,还是绵镇上独具特色的羌式建筑,都让去过的人流连忘返。如果不是精心保留的地震遗址,不是泥石流冲刷过的山体,你也许会忘记,三年前那场地震灾难。
桃坪羌寨位于理县东南缘,紧邻国道317线,距省会成都140公里。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桃坪羌寨有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古建筑群,其独具魅力的碉楼式城堡民居、享有“天然空调”美名的地下水网、四通八达的通道和碉楼合一的迷宫式建筑,被誉为“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是古羌族文化的典范和代表。
在“5?12”特大地震中,羌寨建筑受到了严重损坏。在当地政府和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先后投入8000万元用于老寨庄房、古碉楼、寨门和暗道、地下水网、木制门锁等113个单元主题的修缮工作。在修缮过程中,根据文物保护原则,沿用了传统形式、工艺、方法、材料以恢复原状。目前,桃坪老寨环境整治和民居修缮已全面完成,“东方古堡”风采依旧,神韵依然。
寨子里“玛人家”旅店的经理陈硕说,桃坪羌寨的秀丽景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人们来这里旅游、避暑,还有很多影视剧也选择在这里拍摄。每年有很多人入住他的旅店,一人一天包吃包住也就100元左右,生意非常红火。现在,游客要想入住他的旅店必须预订。
为了更好地保护羌寨和发展旅游产业,理县提出了打造“古堡新寨”的构想,即在老寨旁打造桃坪新区,使老寨和新寨完美结合,开发以古羌文化为主题的AAAA级景区,力争建设成灾后重建的典范工程。
甘堡藏寨,古时称为“甘堡甲穹”,意为“山坡上的百户大寨”,是阿坝州最大、最集中的藏族村落之一,有“嘉绒藏区第一寨”之称。整个村寨依崖而建,幢幢相连,户户相通,体现了甘堡人精湛的建筑技艺。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甘堡藏寨受到了重大损害,千年古寨几乎毁于一旦。全寨房屋全部受损,藏羌地区仅存的百年守备官寨大部分垮塌。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对甘堡的灾情非常重视,亲临现场视察,听取村民意见,并作出了“原地重建,修旧如旧”的指示。
在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和湖南人民的倾情援助下,重建后的甘堡藏寨,闪耀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古寨建筑多以碉房为主,外墙用乱石垒砌而成,房屋多为石木结构,木制的窗户绘以多种艳丽色彩,和古朴的乱石垒砌外墙形成鲜明对比,整体建筑外形端庄,风格古朴、粗犷,受到中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的青睐,成为千里藏羌文化走廊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三年重建,让曾经山河破碎的国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产生,来自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来自于全国人民特别是18个对口援建省和港澳特区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