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设计

四合院装修知识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建筑文化 > 四合院装修知识

米市胡同 城南旧仕

作者:东方晨光  发布时间:2014-07-03 13:43:07

       四合院设计

       京城素有“东富西贵”之说,但位于南城的宣武门外曾经却是响当当的“仕乡”。而米市胡同更是仕乡中的仕乡--维新变法曾发端于此,数十地乡贤曾云集于此, 清末明初的20多家报馆也曾扎堆于此。然而,随着北京城市的规划发展,这些仿佛历史天空中璀璨星斗的各地会馆,大多终究没能逃脱隐入现实云河的命运。

  跻身20余家旧时“驻京办”

  从老北京的胡同名中,能看出很强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特点。正如前门外的肉市胡同、布市胡同都紧挨着刀剪胡同。因明代米粮市场而得名的米市胡同,也 紧挨着同样因菜市得名的菜市口。从菜市口往东拐二三十米踱进米市胡同,不禁让人有时光倒流之感,只是此“城南旧事”非林海音笔下上世纪20年代的《城南旧 事》,也就是往回数20年而已。

  胡同口不远处,斜对门有两家理发店,一家上书“国营”,一家标榜个体,但大白靠背椅和半人高的镜子这些旧时理发店里的陈设,两家店里却是一模一 样;同样的还有老家伙什儿和老手艺。“嘿,要真搬家了,我还真不知道上哪儿刮脸去,论这个,那些‘时尚理容大师’还真比不了我们胡同的师傅!”一位老顾客 心满意足地交了三块钱,然后哼着京剧名段西皮流水走向对面的清真小馆。而那里传出的不仅有牛肉面的香味,还有阔别了多年的《纤夫的爱》。

  清代民国的各地会馆多集中在宣武区,而在宣武区又多集中在只有短短三四百米的米市胡同里。“有20余家会馆呢。别看现在都成了大杂院,当年可是 各地人精儿扎堆的地方!”在胡同里开小卖部的大妈自豪地说,“胡同43号是南海会馆,住过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64号是泾县会馆,住过新文化运 动倡导者之一陈独秀;还有62号徐州会馆、80号六安会馆,胡同南头和南横街交口是中山会馆。可惜宁乡会馆、重庆会馆、江阴会馆和中州会馆都已经没了。我 年轻时听老伴的爷爷讲过:他小时候还有科举。每年考进士时,这里太热闹了,住满了各地举人。等放榜时,就更热闹了,有人哭来有人笑,各地会馆为庆祝本地生 员得中还会争相大放鞭炮。”

  会馆,相当于旧时各地的“驻京办”,只不过性质是半官方的,多为在京的外乡籍官宦富商捐资而成。供来往考学、就职、经商的“北漂”同乡居住。而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会馆的房客自然以上京赶考的穷学生居多。在这条云集了各地会馆的米市胡同,每年都有无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 堂”的神话成为现实。

  中山会馆原是严嵩丞相府

  走在米市胡同里,眼见当年的会馆多成了大杂院,只有中山会馆雕梁画栋、丰姿绰约。而中山会馆的布局,一眼看上去,也实在无法跟会馆相联系。整个 院子并非传统四合院的偏门格局,而是北方建筑中较少见到的对称格局,并有一道十分明显的由街门、连廊、正殿、后房、亭子、后罩房等建筑物组成的中轴线。周 围的各个会馆,即使恢复了当年风采,最多不过是较高级的市井院落,与中山会馆这样的大手笔,简直天壤之别。

  一位退休前在房管所工作过的阿姨为我们解惑:“知道旁边的菜市口大街没拓宽之前叫什么?丞相胡同!因为中山会馆以前就是明代权臣严嵩的花园别墅 --恰园。虽说严嵩名声差点,但也是丞相啊。”而恰园后来的住客,也确实配得上相府的身价--民国首任大总统孙中山和首任总理唐绍仪都曾在此留下过足迹。

  解放后的米市胡同依然不乏高官宅院,比如71号院儿。“这里的主人是60年代曾任地质部副部长的旷伏兆。”阿姨指点说,而首长家旁的73号、 75号曾是家清真烧饼铺,“这家姓沙,沙家有个小孙子,不爱说话,就是脑门上老有伤,后来才知道,这些伤都是在少年宫学杂技练顶缸时留下的。”而十几年 后,这个不显山露水的小男孩用一曲《暗香》红遍全国,他的名字叫沙宝亮。

  南海会馆启航民初“传媒舰队”

  米市胡同43号是座奇怪的建筑,其他建筑都与地面平齐,惟有这座院子进大门先往下走一米。“道光二年,广东南海县的先人可能因为手头紧张,没钱 买更多的建筑材料,只好就地取土建了这座南海会馆,还取了个海纳百川、聚宝盆的意思。好听是好听了,可就是苦了我们这些后来的住户,一下雨屋里就成河,倒 真成海纳百川了。”住户李大爷自嘲地说,“当年康有为住的七树堂就在院里北路中段,那儿有棵大树的就是。”

  “七树堂的三间西屋就是当年康圣人住的汗漫舫,不过现在廊已被接死,看不出舫的形状了。那时谭嗣同、梁启超住的地儿离这里只有几步路,还有康有 为的弟弟康广仁,他们就是在这里策划公车上书、研究维新变法的。只是这七树堂如今已成枯树堂了。”如今的“堂主”关其炯老人告诉我们。

  尽管康有为的戊戌变法最终告以失败,但历史的车轮已不可逆转。当时社会的变革很大程度上反应在舆论上。康梁等人在南海会馆编写出版的《万国公 报》(后改《中外纪闻》)开启了真正意义上近代报媒的先河,而清末民初时,在这条短短的胡同两旁,最多时曾有《共和报》、《北京日日新闻》、《晨钟报》、 《亚细亚日报》等20余家报馆存在。这样的媒体规模只有当年集中了《泰晤士报》、路透社等十余家报社的伦敦舰队街可比。

  而继南海会馆之后,米市胡同64号的泾县会馆也曾作为过领航的旗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则是在这里用《每周评论》将马克思主义四散传播开来。

 

上一篇:义达里胡同:婉容外祖父的贝勒府
下一篇:焕新胡同21号 沧桑中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