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面阔和通进深,作为我国古代建筑平面设计中两个关键的维度指标。
通面阔,顾名思义,是建筑正立面沿面阔方向两端最外侧的两根檐柱中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它涵盖了每座单体建筑平面内所有间的面阔以及两侧廊深之和。在古代建筑中,通面阔的设计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从建筑功能角度来看,公共礼仪性建筑如宫殿、庙宇等,往往拥有较大的通面阔,这不仅是为了容纳更多的人流,满足大型仪式和活动的需求,更是为了彰显建筑的庄重、威严与大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和心理压迫感,强化建筑所承载的神圣与权威气质。而居住类建筑的通面阔则相对较小且更为灵活,会根据居住者的身份、家庭规模以及地域风俗等因素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家庭的生活需求和审美偏好,营造出舒适、温馨且具有私密性的居住空间。
通进深,即建筑侧立面沿进深方向两端最外侧两根檐柱中线至中线间的水平距离,同样在古代建筑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与通面阔相互配合,共同决定了建筑的平面形状和空间容量。在一些注重采光与通风的建筑中,通进深的设计会充分考虑如何引入自然光线和空气流动,通过合理的空间划分与布局,使室内环境更加宜人。例如,在南方湿润炎热地区的传统民居中,通进深往往会设计得较为适中,结合天井、廊道等空间元素,形成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以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而在一些对空间利用率要求较高的建筑中,如小型的书斋、琴房等,通进深则会相对较小,通过紧凑的空间布局来满足特定的功能需求,营造出静谧、专注的氛围。
通面阔与通进深的巧妙运用,体现了古代建筑师对空间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从巍峨壮观的宫殿到精致典雅的园林,从庄严肃穆的庙宇到古朴醇厚的民居,通面阔与通进深的变化组合,勾勒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古代建筑画卷,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切入点,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领略古人卓越的建筑智慧和独特的文化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