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标准的三进四合院通常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由前院、中院和后院三部分组成。从东南角的街门进入,迎面是影壁,起到遮挡视线和增加住宅气势的作用。影壁左边一般有座月亮门,跨过月亮门便进入前院。
前院由倒座房和南侧的街门、北侧的垂花门共同围成,是主人会客办公的场所。倒座房坐南朝北,与正房相对,一般用作外客厅、门房、客房或仆人居住等。
中院是四合院的核心区域,由正房、东西厢房和抄手游廊组成。正房位于中轴线北端,坐北朝南,是一家之主的居所,通常为三间或五至七间,其明间称为堂屋,是家庭活动和接待重要宾客的地方。东西厢房则是子孙们的住房,以东厢房为尊,一般住长子长媳,其高度略高于西厢房.
后院主要由后罩房组成,后罩房位于正房后面,与北房后山墙之间形成一个院子,一般是宅主人的内眷或老人居住的地方。后院较为私密,为女眷等提供了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
四合院的建筑细节十分精致。垂花门是内宅与外宅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因檐柱不垂吊在屋檐下,垂吊处有垂珠且彩绘为花瓣形式而得名,其屋顶通常为卷棚式或一殿一卷式,装饰富丽。抄手游廊与垂花门相衔接,包抄垂花门、厢房和正房,方便人们在雨雪天行走.
北京四合院的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理念。例如,中轴线对称布局体现了对平衡、和谐的追求;坐北朝南的朝向设计,既有利于采光通风,又契合了传统的风水观念;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等居住安排,则反映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伦理道德观念。
总之,北京四合院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老北京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