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的房子基本上都是用的抬梁式结构。抬梁式结构,又称叠梁式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
抬梁式结构的优点在于能使用大跨度的梁,从而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因此,它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物。同时,这种结构既可以产生宏伟的气势,也可以做出美观的造型。缺点是木材用量较大,适应性不如其他结构强。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总之,抬梁式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木构架形式,其显著特点是大跨度的梁的使用和宏伟气势的形成,尤其适用于大型建筑。尽管如今在现代建筑中使用不多,但其精妙的设计和对材料的充分利用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