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是中国古建筑构架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它承托着建筑物上部构架中的构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依据梁在建筑构架中的位置、形状、作用等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如三架梁、五架梁,还有抱头梁、角梁、月梁、顺梁、趴梁等。
架梁:清式建筑物中,上面承托三条桁(檩)的梁,叫做“三架梁”。上面承托五条桁的梁,就叫做“五架梁”。而上面承托七条桁的梁,就叫做“七架梁”。
腰梁:为了增加结构稳定性,柱与柱之间会设置腰梁。
插梁:檐柱与金柱之间会设置插梁,当多开间的跌落廊上下错落时,相邻两者的木架要有机结合,不致使相连接处出现空隙漏雨。会采取低架梁搭在高架梁的穿枋上,来实现两者之间的结合。
月梁:“月梁”这一名称指的是两个概念。一是指清式卷棚顶建筑梁架的最上一层梁,叫“月梁”,也叫“顶梁”二是指做成“新月”形式的梁,其梁的两端(肩)呈弧形、而梁的中段微微上拱,整体形象弯曲得近似新月,所以称为“月梁”。月梁的侧面常常施以雕刻,纹样极为精美,加上梁本身柔曲的外形,显得非常的美观而精巧。宋代以前大型建筑中露明的梁多采用“月梁”做法,到了明清时期,官式建筑中已不再使用。
顺梁:指顺面阔方向的横梁。其安放的方向与一般的梁相反,或者说与一般的梁垂直。也就是说,顺梁与建筑面宽是平行的,而不是垂直的,所以称为“顺梁”。在庑殿顶和歇山顶建筑中,常设置有顺梁,它的位置在下金枋的下面。
趴梁:趴梁和顺梁的方向一致,但是趴梁的两端不是直接架在下面的柱头上,而是扣在檩上或是一般的梁的上面。扒梁既是梁,同时也起着枋的作用。
角梁:在建筑屋顶的正面和侧面相接处,从柱顶连接金柱和檐柱,最下面一架斜置并伸出柱子之外的梁,叫做“角梁”。角梁一般有上下两层,其中的下层梁在宋式建筑中称为“大角梁”,在清式建筑中称为“老角梁”。老角梁上面,即角梁的上层梁为“仔角梁”也称“子角梁”。
抹角梁:抹角梁就是斜角方向设置的趴梁。当一个开间的进深和面阔过大时,为了减轻正身檐檩和趴梁的荷载,可在正身檐檩和山面檐檩之间布置斜向趴梁,这即是抹角梁。
抱头梁:在小式大木作建筑构架中,处在檐柱和金柱间的短梁叫做“抱头梁”。它一头在檐柱之上,一头插入金柱之中。
挑尖梁:在大式带檐廊的建筑物中,主要的梁多由前后金柱承托,除了这些金桂承托的主要的梁之外,还有一些次要的梁,如,连接金柱和檐柱的梁,它的形体较为短小,但单头通常都做成较为复杂的形式,这种短梁叫做“挑尖梁”。挑尖梁并不起承重作用,而主要起着连接作用,就相当于是小式大木作中的“抱头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