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童年的时候,经常与小朋友们在此玩耍,当时经常抬头看见过街楼上的建筑与过街楼上的文字看,不理解上面的字义。
由于年少时无知,因经过这里,记住了匾额上的文字,所以总爱用“觉岸”作为对它的代称。而对“觉岸”的意义却没有深入考察过。一次观看京剧《西厢记》,张 生游寺的主要布景是一个月亮门,门额上赫然有“觉岸”二字。我才由此而知“觉岸”可能是佛教用语,并且多见于佛教建筑物。直到这个过街楼被拆除之前,我从 《北京日报》上得知了 “观音院过街楼”才是它的真名实姓。
佛教以迷喻海,以觉喻岸。由迷惘而入觉悟的境界谓“觉岸”。李白有句诗“金绳开觉路”(见《春日归山寄孟浩然》),就是引用了离垢国以黄金为绳,界其道侧 的佛教传说。看来,以金绳界划出的道路即是引人登临觉岸之路。至于为什么把“觉岸”刻在过街楼的南面,“金绳” 刻在北边,据我看,匾额与第一监狱有关的说法并不可取。说囚犯入狱由北而来是被绳之以法,出狱则自南返回有如回头是岸,此乃后人借过街楼匾额附会之辞。过 街楼先于监狱而建(观音院过街楼款识显示其建造年代为清道光十年(1830年)。清宣统元年(1909年)首任法部尚书戴鸿慈在上书请求设立京师模范监狱 的几天之后辞世。直至1912年8月,京师第一监狱才由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建造完成)。匾额关乎佛法,无关刑法。传说中观音道场在南海,观音塑像多是面北背 南。据说该院原来的确是坐南朝北而建。因其地处城南,对多数京城居民而言,若想前往,必得出城南行。建造者有意在引导朝庙人员由北向南,故北为“金绳”而 “觉岸”在南,“觉岸”所指就是目的地观音院,这就应了李白的那句诗,即所谓金绳开了觉路。因此“金绳”才应是过街楼的代称,这是观音院的标志性建筑,形 成未登“觉岸”已见“金绳”的效果,
观音院过街楼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儒福里胡同,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胡同把观音院一分为二,过街楼为砖木结构,把东 西两院连接在一起。阳面砖额镌有“觉岸”字样,阴面为“金绳”。二十世纪末,因旧城改造,成为北京市区内最后一个被拆除的过街楼。从开阳桥到菜市口笔直的 大道替代了它原本的栖息地。拆除之前,各报纸连篇累牍地进行报导,有的消息曾称它会被移建在古建博物馆。十多年过去了,却没有了任何消息。很多人在其被拆 之前,都来拍照。由于光线的原因,人们大多拍摄的是向阳刻有“觉岸”一面的照片。在当时摄影设备尚不够先进的情况下,阴面的“金绳”在逆光中很难将字迹拍 摄清楚,我只好借助于水墨写生据当地居民回忆,该过街楼原应坐落于官菜园上街,此街的一部分后来被划于儒福里范围之内,其中包括过街楼的所在位置。因此上 世纪末有些报纸称其为“宣南儒福里过街楼”。过街楼连接的两个院落,解放以来在停止了宗教活动后,曾分别被自新路小学、建工医院宿舍和居民杂院所占用。
2006年初,我路过宣武区菜市口,看到贯通南北、宽阔的菜市口大街,想起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的朋友曾带我来到这里拍摄过有二百多年历史的、老北京城区的仅存的、惟一的一个古老观音院过街楼。
那次拍摄是在1995年1月份的一个下午,我和我的朋友一起骑自行车去菜市口拍摄“古刹观音院”的过街楼。那时自己刚刚学摄影。我那个朋友此前就到这里拍摄过该楼,给他留下了的印象,为此他也极力向我推荐该楼。
据 文献记载〖注1〗,这个古刹观音院位于官菜园上街旧门牌21号,今为儒福里2号,坐落在官菜园上街和自新路之间。建筑年代不详,只知清嘉庆年间 (1796-1821年)重修。观音院分为东西两院,两院分别位于南北向、狭长的官菜园上街的东、西两侧。西院规模巨大,是寺院的主体建筑,为祭拜祈福之 所;东院较小,仅一组院落,为僧舍及停灵之用。为了连接两个院落,利用当地之地势,取其最高点处,在东西两个院落之间建起一座“过街楼”,传说过街楼就是 “阴阳界”。
过街楼上层为悬山式建筑,面阔三见,四檩进深,灰筒瓦屋面,过垄脊,柱间为方格窗。下层砖拱门洞,下肩为万条,门洞上方正中置有石额,北面额砖刻着“金绳”,南面额砖刻着“觉岸”,落款均为“道光十年(1830年)”。
我 们拍摄时,那里街道上行人、车辆不多,周边的环境也清静。拍摄过程还比较顺利。但由于我当时没有拍摄经验,仅从过街楼的南北两侧的几个角度拍摄了不多的几 张,而没有从多个角度,也没有上到楼门上多拍一些。更由于当时不知道古刹观音院的存在,不知道过街楼是连接古刹观音院用的,也是观音院的一部分,没有为古 刹观音院拍摄留下纪念,回想起来真的非常遗憾! 此后由于各种原因,自己就再也没有重返这里拍摄。以后我只是看到在“北京晚报”上介绍过它,还在一本摄影杂志上看到以此楼为背景的婚纱摄影作品,以及在一 个MTV用它做过场景。
2006年3月份中旬,我独自来到了菜市口大街,追寻11年前的记忆,准备再次拍摄过街楼。但往事如烟,物事皆非,看着眼前车水马龙的宽阔大街,自己一点 也找不出当年记忆的景致,同样的,也看不到那个过街楼了。在过街楼的遗址处修建了一座横跨菜市口大街东西两侧的人行过街天桥。现在仅仅从道路东侧的路面、 胡同高出大街一大截,依稀反映出当年街道的影子。
询问了一些当地居民并通过查找资料〖注2〗得知,解放后,观音院停止了一切宗教活动。西院为自新路小学使用,其中前院为居民住宅。东院大部分为市建工医院 使用,也有少量居民。后来东院拆除了大部分,只有僧舍部分保留,为建工医院使用。原来北京老城区内,过街楼的建筑形式不只观音院一处,但随着老城区的改 造,这种建筑形式多已拆除,截止到 1997年,全市仅存观音院过街楼一处。1998年修建菜市口大街时,由于观音院过街楼恰在规划路中间,最终于9月7日还是将西院连同过街楼全部拆除了。 在拆除过街楼前,很多人来此留念拍摄,作画,以此来保存这难舍的记忆。此时此景,我说不出自己是什么心情,只是感到一阵阵的心痛,仿佛自己失去了一件宝贵 的珍藏。
近几年,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对老城区的改造,古城的建筑和街道越来越少,自己似乎出于本能的或有某种使命感的在关注有关北京老城区保护和改造的情况,同时用我手中的相机记录这正在消失和将要消失的历史遗迹和文明。而我此时的心情是沉重的、急迫的和伤感的。在我拍摄中,与老北京人聊起拆除古建筑和胡同一事时,他们都十分的不解和困惑,这些古老的建筑和街道是老北京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记录着他们的酸甜苦辣,寄托着他们的情感。它们是北京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见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了这些,北京的历史和文化将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