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设计

行业新闻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建筑文化 > 行业新闻

旋子彩画探源简介

作者:东方晨光  发布时间:2014-08-07 13:57:07

 在明清官式建筑中,旋子彩画运用最广,常见于宫殿、衙署、寺观、坛庙、园林等各类建筑。就三段构图、大线分划和找头的一整二破等特点来说,旋子彩画最晚在明初就已定型(图1)。清代进一步程式化,传承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明式旋子彩画究竟从何而来?就是说,旋子彩画的起源与发展情况如何?同时,其构图方式和纹样形式又有何意义呢?对此,本文谨以一些粗浅看法作为引玉之砖,祈能裨益于这些重要问题探究的突破。

一、建筑彩画的深层背景
追根溯源,彩画与绘画艺术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宋《营造法式》就说:“今以施之于缣素之类者,谓之画;布彩于梁栋斗拱或素象什物之类者,俗谓之妆銮。”宋代彩画以写生为重,禽兽、神仙、人物、花鸟等描绘栩栩如生,深受当时院体画求形似、重客观的细致画风影响。而且宋代宫廷画家就曾参与彩画的绘制,如画史上著名的“月季四季朝暮不同”的故事就起因于绘制二、旋子彩画探源
1.旋子?宝相花
有关明清花卉图案的演变和风格特征的研究表明,“明代是我国古典花卉图案传统遗产最丰富、最珍贵、存世最多的时期。著名的‘宝相花’图案在明代已盛行于世,成为明代典型的传统纹样之一。”(6)这里的宝相花,就是一种含义吉祥、集多种自然形态的花卉组合而成的花卉图案,有不同的形式并广泛用于多种场合。
“宝相”原是一种蔷薇花的名称.但“宝相”最常用的含义是指佛的庄严形象。宝相花图案也与蔷薇无关,而是佛教上的一种花卉图案和符号,起源于东汉,盛行于明清。不过,明代的组合性宝相花图案与早期的宝相花还不能混为一谈。这是因为唐、宋、元时期凡在佛教上使用的花朵当时均可笼统地称为宝相花,而所谓明代的宝相花,则是在汉、唐佛教花卉图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加工、糅合而成,而且组合性宝相花的造型特点、组织形式和艺术风格均是明代最终确立和定型的。
明宝相花的特点,第一是造型对称;第二是由两种以上花卉形象糅合而成,一般为含义吉祥的牡丹、莲花、菊花等,已非自然界的真实存在;这就造成第三个特点,花瓣造型层层多变,进一步摆脱花卉自然形态的束缚,艺术加工性更强。由于宝相花造型的自由性很大,花心、花瓣可任意选择组合,形式多样而难以枚举,典型的例子可见图6各例。
从明代的旋子彩画来看,旋花具有对称的整体造型,花心由莲瓣、如意、石榴等组合而成,旋瓣层层翻卷,而所有这些形式特征,与上述明代宝相花的典型特点毫无二致。这无疑表明,明代的旋子彩画实质上就是一种宝相花图案(图7)。
2.角叶?找头?如意
梁枋彩画被划分为三段式构图,早在五代吴越时苏州虎丘云严寺塔阑额彩画(959年)即已存在。该彩画为红白二色即“七朱八白”的刷饰作法,加以边框和两墙的“角叶”,计有如意头、碗花等四、五种不同的式样。枋心内画有长方、正方白色块、罗文、团花等不同纹样。在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中则明确规定了角叶,卷十四有关额柱彩画制度提到:“(五彩遍装)檐头或大额由两头近柱处作三瓣或两瓣如意头角叶”。卷三十三有关图样还描绘了这些“角叶”的各种式样。在五彩额柱和碾玉额柱中,有诸如豹脚、合蝉燕尾、叠晕、单卷如意头、剑环、云头、三卷如意头、簇三、牙脚等许多名目,其式样就是用将如意头并置、反转、放射和重叠的方法进行组合,如意头内一般都有一些简单纹饰。两端角叶把构件表面划为三段,这种做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辽、元两代都可找到类似的实例。一般认为,角叶正是明清彩画找头的先声。
应当强调的是,明代旋子彩画的构图格式,还有找头中的旋花纹样,都曾留下了角叶图案的历史烙印。《营造法式》的角叶图案,“合蝉燕尾”和“云头”均由两个半如意头构成,角叶与中间部分的交界,同明代彩画中的枋心头就十分相似(图8)。事实上北京故宫钟粹宫和十三陵、青海乐都瞿县寺等处的明代彩画也多有以大如意头组成的找头。如果说明代的旋花是宝相花的话,那么它仍被限制在在宋代角叶如意组合的轮廓之内,而且深受如意图案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明代的旋花也应是宋代角叶如意头复杂化的结果。
第一,明代彩画每团旋花的上部,都呈现如意图案特有的轮廓线条,岔口线也呈与之相一致的外凸形。
第二,若以花心的如意或石榴的正方向为上,则最下端的旋瓣的方向,与如意的卷涡方向是一致的,而且没有任何例外。这也一直传承到清代旋子彩画中,其旋瓣虽然已高度抽象和简化,但方向性却都无一例外地得到了保留。
第三,存在直接用如意头进行“一整二破”构图的明代彩画实例,如前述青海乐都瞿县寺金刚殿及内院廊庑、北京故宫钟粹宫、明十三陵的彩画等(图9)。更早的例证还有1952年北京出土的元代木构件,其彩画作一整二破的旋花找头,整体轮廓仍似如意。此外清式天花彩画中燕尾的处理形式,也不失为一个十分有力的佐证(图10)。
据此,尚可以解释为什么明代彩画的枋心头、皮条线多由几段内
三、余论
在清代三种官式彩画中,以旋子彩画、尤其以其找头部分图案最有特色,因为其抽象化、程式化的程度最深,最脱离原来的写实形象,同写生图案的随意性大、要求高而不利分工协作相比较,清代这种从形式和内容到起稿完图都有一套定型的“规矩活”,也具有工艺成熟,易于操作而运用广泛的优越性。这些抽象形式当然不是任何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事实上,从宋到清,旋子彩画总的变化趋势,在本质上还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内容(表达吉祥意义的事物)向一定形式的积淀,而成为一种所谓“有意味的形式”。
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是普遍的。远古时期的彩陶纹样,其抽象的螺旋纹及波浪纹分别是积淀了巫术礼仪图腾中鸟纹和蛙纹(7)。气韵生动的线的艺术书法,是象形文字对写实图画的积淀的结果。同形图案,就是源自窗格或圆镜的形象,继而在形式获得独立后的延伸发展。塔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最初的宗教意义愈来愈弱,审美意义愈来愈强,也显示了其有意味的形式的特点。和玺彩画的枋心和找头的交界处,束莲瓣最终发展成为锯齿形的圭线光(8),与旋子图案的发展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以上这些艺术成果所以具有一种中国意味,原因之一是其形式中积淀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社会内容,而这些内容又与传统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因此,对于传统的诠释和继承不能流于形式上的简单重复和摹仿,也不能离开形式追求所谓“神似”。对传统形式的意义的探究及其原型的追溯,应当成为建筑历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应该是有志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建筑的建筑师所关注的问题。
1 邓椿《画继?杂说?论近》:“徽宗建龙德宫。成,命待诏图画宫中屏壁,旨极一时之选。上来幸,一无所称,独顾壶中殿前柱廊拱眼斜枝月季花,问画者为谁,实少年新进。上喜,赐绯褒锡,甚宠,旨莫测其故。近侍尝请于上,上曰:‘月季鲜有能画者,盖四时朝暮花、蕊、叶旨不同,此作春时日中者,无毫发差,故厚赏之。’”
2 许嵩《建康实录》:“(大同三年)置一乘寺,西北去县六里……寺门遍画凹花,代称张僧繇手迹。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常如凹凸,就视即平。世咸异之,乃名凹凸寺。”转自陈专席编《六朝画家史料》,文出版社,1990,270页。又,凹凸画曾自成一派,唐初尉迟乙僧的绘画,加渲染,有阴影,立体感强,有“凹凸画派”之称。但其后未得到发展。
3 雷圭元《中国图案作法初探》,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4 同上,42页。注意此“一整二破”含义与旋子彩画找头中的“一整二破”不同。
5 《北史?魏收传》:“齐安德王延宗,纳赵郡李祖收之女为妃。帝到李宅赴宴,纪母宋氏献二石榴于帝前,诸人莫知其意,帝投之。(魏)收曰:‘石榴多子,王新婚,妃欲其子孙众多。’帝大喜。”
6 宋浩霖《明消花卉图案的演变和风格特征》,载《浙江工艺美术》,1983(3)。
7 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8 郑连章《紫禁城建筑上的彩画》,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3)。
上一篇:古建筑专业用语
下一篇: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