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多,从“史上最严厉的调控”以来,杭州楼市经历着深度调整,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起起落落的价格曲线,让这个市场中的每一位参与者都饱受争议。无论是一线品牌房企,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新兴公司,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都不得不面对外界更为苛刻的审视,身处无穷压力之中。
“脱缰的野马”,突然被一只大手拽住了缰绳,旁观者们欢呼雀跃,以为这次房价终于不再疯涨了。欢呼声还没有停歇,人们又发现,不止是不涨了,而且还有可能跌,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房子,不再是“白日梦”了。
当降价的过程持续,有了低价、更低价、保本价,甚至跌破成本价,人们对房子的讨论开始分流:有人坚持价格论,不抄底不罢休,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有人秉持怀疑论,跌破成本的价格之下,还能保证品质吗?
对此,你抱着怎样的看法?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起前几天微博上的一则逸闻。一位在美国生活的网友在新浪微博上贴了一张图片,据说“秒杀顺义别墅区”:一幢类似别墅的白色建筑,门前是一片开满小黄花的草地,建筑正前方用铁丝网与人行道相隔离,孩子在草地上一边玩耍一边好奇地看着镜头。此图一出,网友留言一分为二,国内网友纷纷“流泪”,而国外网友单从一片草地即称此为“ghetto(贫民窟)”。
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专栏作者李淼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文章且不累述,但其中引用了她一位从事房屋中介的朋友的一句话,翻成中文大意是说:别让砖头瓦片遮住了眼,而忘记你并不是仅仅住在屋子里。
似乎,在我们惯常的消费观念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才是对的。房子是大宗消费,自然更是如此。或许是高房价的日子过久了,一碰到价格下跌,只记得要“花最少的钱”,一下子忘了,还有一个标准是“办最多的事”。
花100块钱,买了价值50块钱的东西,与花120块钱,买了价值100块钱的东西,到底哪个更划算?
我们买房子,买的却从来不单单是那个钢筋水泥疙瘩,我们要的是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安居之所;是一个可以宁静安睡的温暖之地;是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内,空间上相对独立,思想上却能够交流的和睦邻里……
这一年多来,听多了各式炒作,抄底价也好,保本价也罢,我们可以不在乎楼盘卖什么价格,我们只关心,拿到手里的产品是否对得起它的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