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设计

行业新闻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建筑文化 > 行业新闻

四合院历史沿革

作者:东方晨光  发布时间:2014-07-28 10:53:24

 北京四合院设计是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它作为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所谓四合院,是指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老北京人称它为四合房。
  谈及北京四合院,人们往往会想到元代建都北京及其街坊胡同形成的历史。其实,在中国,这种四合院式居住建筑形式的形成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从目前能够见到的史料看,早在商周时代,我们祖先的居住建筑就已采取了四合院的形式。 岐山风雏的西周建筑遗址 平面呈矩形,中轴线由南至北分别 为门道、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室之间有廊相通, 院两侧为前后相连的厢房,中间形成两组院落,是一座相当工整的四合院,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座四合院。到了汉代,这种四合式院落的发展已很普遍。成都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的庭院,很明显地看出四合院的格局。汉代有钱人的第宅常有前堂、后寝、大门、中门以及楼、阁、室、井、灶、庑、囷等内容,由一个或多个四合式院落构成。在汉明器中还可看到坞堡式四合院落,隋、唐时期四合院式第宅的史料更加丰富,无论从绘画、明器,还是壁画、绢画中,均可看到这种四合院式宅第。至于宋代留下的有关四合院式住宅的资料就更多了。无论是宋画《文姬归汉图》中的大型住宅,还是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中小型住宅,都可以看出四合院式的格局。可见,四合院这种居住建筑形式的形成和发展,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古人把北京四合院的历史追溯到元代在北京建都。元代四合院目前在北京已无实物,唯一能供参考的就是在元大都旧址上发掘出来的 后英房元代住宅遗址 。这座遗址所反映的院落布局、开间尺寸、工字厅、旁门等内容,与历代的四合院十分近似,说明元代四合院与历代居住建筑间密切的承袭关系。

      明王朝建立后,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明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并分别从浙江、山西等处迁进数以万计的富户,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北京经济的发展。在明代,制砖技术空前发达,这也促进了建筑业和住宅建设的发展。这个时期出现的《鲁班经》、《三才图会》等书籍,说明明代不仅第宅建设的实践活动十分活跃,而且有理论方面的指导。 
  为维持封建秩序,明代对各阶层人士的居住建筑从制度、规模、色彩各方面均作了严格规定。如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栱及绘藻井……。庶民庐舍 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这些规定,为当时不同阶层人士营造宅第的有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明代住宅保留至今的,除安徽等地有少量遗存以外,在北京已极难见到实物。从《三才图会》、《鲁班经》等书中的插图可以看到,明代住宅仍沿袭了元代四合院的形式。

      清代定都北京后,大量吸收汉文化,完全承袭了明代北京城的建筑风格,对北京的居住建筑四合院也予以了全部继承。清王朝早期在北京实行了旗民分城居住制度,令城内的汉人全部迁到外城,内城只留满人居住。这一措施客观上促进了外城的发展,也使内城的第宅得到进一步调整充实。
  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居住建筑是宫室式第宅,这就是官僚、地主、富商们居住的大中型四合院。称之为宫室式第宅,主要是因为它在规制、格局方面承袭了古代宫室建筑的特点。这种大中型四合院均设有客厅、饭厅、主人房、佣人房、车轿房等建筑,院落二三重乃至多重,气派而豪华。
  明清北京四合院与元代四合院相比有较明显的变异,这主要表现在院落布局的变化、工字形平面的取消以及占地面积的减少。元代北京后英房等四合院遗址中, 前院面积较大,明清四合院前院(外 宅)面积较小,后院(内宅)面积增大,使院落面积的分配更趋合理。明清 四合院还取消了前堂、穿廊、后寝连在一起的工字形平面布局代之以正房、厢房、抄手游廊组成的四合院式布局,这种变化同明清两朝北京城市居民成分的变化及由此带来的东西南北文化交流是分不开的。此外,由于明清时期北京人口增长较快,元代每户八亩地的大院落已不敷分配,明清四合院占地普遍较小,小者一亩,大者也不过三五亩(王府等大型府第除外)。这些是明清四合院与元代四合院的主要区别。
  清代四合院在北京的遗存很多,至今仍在沿袭使用,成为当今北京古都文明风景线的重要内容。北京四合院是我国古代诸多传统民居形式中颇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它集各种民居形式之长,在华 夏诸种民居建筑中堪称典范。它的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特殊政治历史地位是分不开的。长期居住在北京这块土地上的各朝代贵族、士大夫阶层对家居环境有着相当高的要求,这就从各个方面促进了北京四合院的发展与完善;加上北京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传统民俗,共同构成了北京四合院独具特色的传统居住建筑文化。
 
上一篇:古典四合院装修中的家具陈放摆设
下一篇:中式设计建筑特色—盘古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