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建筑结构裂缝的成因
混凝土是 由水泥、骨料、水及一些气泡组成的多相非均匀复合材料。由于各种材料的力学性能存在差异,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混凝土内部产生粘着细微裂缝,包括骨料与水泥浆粘结面上裂缝、水泥浆裂缝和骨料自身裂缝。这些裂缝呈现不规则分布,一般情况下不贯通。微观裂缝的存在是材料固有的物理性质,是不可以避免的。民用古建筑结构中,一般认为宽度小于005毫米的裂缝无危害,故通常假定裂缝小于005毫米的结构为无裂缝结构。钢筋混凝土构件在使用过程中,钢筋和混凝土一起承受荷载,两者的弹性模量E不同,导致变形不同。如果混凝土承受的拉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这些细微裂缝会相互贯通,裂缝宽度迅速增大,当裂缝宽度超过005二时,便产生了肉眼可以看见的宏观裂缝。钢筋混凝土可见裂缝的生和展开,是混凝土与钢筋之间不能再保持变形协调而出现相对滑动的结果。
1.1 沉降
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混凝土所使用的原材料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产生的[2]。这种裂缝大多出现在混凝土早期强度起来前,混凝土尚处在塑性状态,表面失水后产生裂缝,原因是混凝土塌落度过大所致。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模板支设的不到位、支撑不牢靠时也会出现此类裂缝。
1.2 收缩
裂缝产生的原因是混凝土浇筑后,早期强度表面没有被及时覆盖,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所造成的。裂缝多在混凝土表面出现,多半呈现出龟裂形状。
1.3 温度
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混凝土浇筑后,混凝土内部的水泥水化热不容易散发,造成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升高,表面散热快,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导致混凝土内部与表面产生不同应力,造成表面出现裂缝。
1.4 施工质量
在混凝土古建筑结构构件制作、浇筑、运输、安装过程中,若工人操作不当,施工质量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可能产生各种裂缝,见的有。钢筋混凝土保护层不符合规范要求,或是工人在绑扎钢筋的时乱踩绑扎好的钢筋,使承受负弯矩的钢筋保护层加厚,导致构件的有效高度减小,形成与受力钢筋垂直方向的裂缝。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由于混凝土振捣不密实、不均匀油现蜂窝、麻面、空洞等现象,导致钢筋锈蚀或形成其它荷载裂缝。混凝土搅拌、运输时间长,水分蒸发过多引起混凝土塌落度过低,在操作过程中再振捣速度慢,使混凝土表面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气候原因,混凝土在浇筑完后气温变化,使混凝土早期受冻,使构件表面出现裂纹。在混凝土工程施工时,由于模板刚度不够、支撑体系不稳,容易造成在浇筑混凝土时,因压力的作用使得模板严重变形,使混凝土产生与模板变形一致的裂缝。混凝土工程施工后拆模过早,N度达不到拆模要求,使得混凝土构件在自重或施工荷载作用下产生裂缝。
1.5 材料质量
是由水泥 、砂子、石子、水及外加剂构成[3]。混凝土所采用原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质量。砂石含泥量超过规定,对于混凝土的耐久性有较大的影响,不仅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还会使混凝士干燥时产生不规则的网状裂缝。
如截面不够、梁的跨度过大、高度偏小,或者由于计算错误,受力钢筋截面偏小或板太薄、配筋位置不当、节点不合理、结构构件断面突变或因开洞、留槽引起应力集中,构造处理不当,现浇主梁在搁次梁处如没有设附加箍筋,或附加吊筋以及各种结构缝设置不当等因素均容易导致混凝土开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