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建油漆彩绘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为了木构件防腐防蠹的实际需要,以及掩盖木材表面的结疤、色泽不匀等自然缺陷,人们普遍在木材表面涂以矿物原料的丹或朱,以及黑漆桐油等涂料。早在公园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就有“山节藻梲 ”的记载,而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中,有“屋不呈材,墙不露形”之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代建筑油漆彩画的色调和图案渐渐由早期的简单朴实趋向复杂华丽。宋代是中国古建油漆彩画趋向成熟的时期,李诫的《营造法式》总结了此前两千年的实践经验,详述了油漆彩画的工艺技术,如衬地、调色、炼桐油、贴金、退晕等做法,书中还绘制了各类彩画纹样,将彩画归纳为彩画制度和刷饰制度。
北宋末年,随着金国的铁蹄踏进中原,致使宋室南迁,把中原彩画带到苏州、杭州一带,逐渐形成后来的苏式彩画。
金国又把中原地区的彩画工匠等带回北京地区,为北京地区建筑彩画的延续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中原本土彩画在宋以后与晋阳地区建筑彩画艺术相互融合,在明清之际又受北京地区彩画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彩画体系。至此,彩画在全国各地呈现多元化的局面。
元明清时期,由于三朝都建都于北京,北京地区的建筑彩画高速发展。彩画品种不断增多,题材不断扩大,表现手法不断丰富,法式规矩更加严密,等级层次更加严明。负责建筑管理的机构按照当时的等级制度和工料限额直接组织官式工匠制作了一种定型的彩画,用于皇家御用建筑、王公大臣府第、敕建庙宇及京城衙暑等,就在北京地区形成了“官式彩画”。清代彩画制度见于《工部工程做法》,彩画名卷细目总达七十余项,后来又续编了《内庭工程做法》一书,系为专修宫殿工程而定,对有关画作的名目材料的使用、工程标准、彩画制度等方面多有增变。
官式做法有“油作”与“画作”都于构件保护层地仗有关,油皮(色油、光油)及相关的涂刷,被统称为“油饰”,而用于装饰建筑的各种绘画、图案线条、色彩被统称为“彩画”。
中国传统油漆彩画是中国古代建筑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建筑艺术史上卓有成就的亮点之一。从古至今,人们逐渐探索并总结出了一整套油饰彩画制作技术,使得有些古老彩绘保存数百年而无恙,可见中国古代传统工艺是科学而可靠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流传多年的传统古建筑维修技术水平有限明显下降甚至失传的趋势。因此,对古建油饰彩画传统制作技术和制作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它将为古建油饰彩画修缮提供科学依据,以便在施工中最大限度地使用传统材料、依照传统技术,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1. 古建筑的油漆彩画组成
是由地仗工艺油漆工艺彩画工艺而组成。
地仗的渊源据考证“地仗同类物”产生于7000多年前漆器时代。最初的中国古建上都不做地仗,人们直接在木构件上涂刷油饰。后来开始出现在木构件上做一层底子后再绘彩的做法,宋代《营造法式》就记载了于构件上遍刷胶水和粉层做简单衬地的做法。油饰彩画地仗最早出现的实物是1925年在赤塔(即东康堆古城)附近发掘元移帮哥王府(成吉思汗之孙)废墟时,在残木柱上发现有“用粗布包裹涂有腻子灰,表面绘有动物形象的泥饼”,证明元代就有作地仗的实物。但在元代以前,有关地仗方面的资料还尚未发现。地仗工艺的作用:一是对木件的保护和修复。二是彩画、油饰的基础层。
油漆材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它服务着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在建筑方面;它有着保护、装饰、区分等级的作用。油、漆并不是一种材料,油是由桐树籽经加工而生产的桐油,再经熬制加工的光油。漆是漆树汁经加工制作的大漆。
彩画据考证出现在距今日7千年前的仰韶时代,在现存的红山文化遗址的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的祭祀建筑庙堂中,墙体以原木为骨架,结扎禾草秸杆,上敷3-4cm厚的底泥,外抹细泥,地面散落着许多古建油漆彩绘墙面的残块。就是我们了解彩绘用于建筑的早期记录。
2. 中国建筑油漆彩画装饰艺术的特点
一是,中国建筑油漆彩画的色彩是无比鲜艳的,色彩强烈反差,通过施晕色的方法、用金的方法使彩画统一在一种妙不可言的效果之中。
二是,中国油漆彩画图案是多样的,它根据不同部位,而装饰其符合特征的彩画图案,每个部位的图案都可达到十余种甚至几十种。
三是,中国建筑装饰彩画内容是极为丰富的,现在常见的画题内容就有上百种之多,如在图案方面有回纹、万字、宝珠、虎(龙)眼、栀花、水纹、云纹、锦纹、飞禽、飞仙、瑞兽、龙、凤、火焰、佛梵字、博古莲花及各种卷草花纹等等。而每种图案又有多种形式的变化和做法,更是不胜枚举。
四是,中国建筑油漆彩画的工艺是独特的,这也是区别于其它任何种类装饰艺术、绘画艺术的根本标志。从原始材料的泡制,使用工具、绘制程序的编制自成体系,
五是,中国建筑彩画是有规制的,宋《营造法式》的几种彩画做法就是规制的几种体现,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则更具体鲜明,它把彩画分成类、等级。而各类各等级的彩画都有其相应的格式、内容、工艺要求与装饰对象。
3. 油漆彩画材料的组成
中国的建筑油漆彩画是由矿物、植物的原料和颜料、动物胶为基础材料,由绘画、岩画、雕塑、壁画的形式发展演变而来。它的作用是起到对木结构的保护和装饰的效果。是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产物,它服务于当时的各个阶层,也记录着时代的历史变迁,反应出人类社会生存活动的方方面面,是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见证。是人类文化信息传承的一个组成部分。
(1)地仗材料的组成
地仗材料主要分为三大类:粘结材料、拉结材料、填充料。
血料、油满、灰油、麻丝、夏布砖灰分为:楞籽、大籽、中籽、小籽、 余籽、中灰粉、细灰粉。
(2)油饰材料的组成
是由光油、颜料光油(底油、二道油)组成。
(3)彩画材料的组成
主要分为三大类:矿物质颜料植物类颜料其它材料。
银朱、樟丹、赭石、朱膘、雄黄、雌黄、石黄、佛青、石青、石绿、 砂绿、铜绿、铅粉、钛白粉、氧化铁红、铬黄、立德粉。
胭脂、藤黄、碳黑、花青、墨。皮胶、骨胶、桃胶、矾、绢、高丽纸、牛皮纸。
4. 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秦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早期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国势强盛,疆域广阔,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艺术交流,秦汉王朝与相邻各族也有密切的接触,这时期的绘画更加重视绘画的政治功能和伦理教化作用。具有雄厚博大、昂然向上的总的统一的时代风格,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潮。这时期的主的绘画形式是纯绘画的宫殿壁画、地上建筑壁画、墓室壁画及与此相关的画像石、画像砖等。秦代为了宣扬秦始皇统一大业及其拥有的无上权威,而建造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内部,绘制有许多壁画。汉代,从宫室殿堂到贵族官僚的府邸、神庙、学堂及豪强地主的宅院,几乎无不以绘画进行装饰。
5. 油漆彩画病害的产生
(1)地仗病害
地仗层的病害主要产生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生于地仗材料的质量及地仗制作时的操作的水平。二是受自然环境的风霜雨雪及紫外线照射导致地仗材料的老化。三是木构件含水率导致地仗层的开裂、脱落损坏。四是动物、鸟类及虫害侵蚀。
(1.1)材料质量对地仗层的影响
地仗材料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工艺过程,古代工匠们以师徒相传的做法一直延续着,师傅们虽然掌握了生产加工的技法,但对生产的质量,检验方法,储存包装都在着诸多问题。他们对材料的性能质量只是用“老”、“嫩”的概念来表述,差别较大。油满、血料的黏度、粘结强度、砖灰的级配、麻丝的拉力等的认识非常模糊,所以在材料使用后给地仗层带来了质量的隐患问题。
显微镜观察现场人工调制的油满 显微镜观察机戒加工调制的油满
现场人工调制与机戒加工调制的油满黏度差别
(1.2)材料配制比例对地仗层的影响
地仗材料的配制配比,是一个严格的加工调制过程,要求操作者必须熟知材料的性能和每道工序的使用的要求。举例来说:油浆的配制直接影响到构件的表面与通灰粘结的质量;通灰的配制直接影响到地仗层的粘结黏度与强度;麻浆的配制直接影响到麻层的粘结质量和抗温变的拉接力,压麻灰的配制直接影响到麻层与压麻灰层的粘结质量和麻灰壳体强度;中灰层的配制,直接影响到压麻灰与细灰过度层粘结质量;细灰层的配制直接影响到细灰层的粘结质量与钻油及油饰的质量。材料的配制不合理,造成灰壳层强度的降低,麻层的拉力及抗温变的性能下降,使地仗出现空鼓及开裂而导致脱落的现象。
目前地仗材料配制,存在着操作、计量、级配、粘结黏度、强度等诸多影响地仗质量的问题,是导致地仗出现开裂、脱落的重要因素。
材料配比导致地仗层的开裂
(1.3)木质材料对地仗层的影响
古建筑木质构件大小及使用功能不同,构件的含水率干燥程度也不同,构件的部位、朝向都会对地仗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构件受气候、温度、湿度、冷热、及紫外线日照的作用下,引起膨胀变化时,使地仗层造成损坏。
木质材料对地仗层的影响
(1.4)操作工序水平对地仗层的影响
地仗工艺的操作技术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过程,它在木基层表面的处理及裂缝的加固,均采用砍挠、撕缝、下竹钉的技法。麻、灰层工序的操作技法,是采用铁板造灰再捉缝、皮子上灰、过板子找平、圆、捡灰修整、开浆粘麻、砸干轧、潲生、水轧、再整理、磨麻、轧线、磨细钻生,完成地仗工艺技术的操作,然而每道技术操作的水平都会影响地仗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目前,古建油工操作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已不再是真正的师徒相教、匠传技艺。而是跟着施工操作自学自练无师出徒,多数油工是当年学习,当年出师。从“学徒”到“出师”只是通过两三个工地的锻炼,就自然变成了师傅,这样的技术操作水平是地仗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操作技术水平产生地仗层空鼓
(1.5)气候环境对地仗层的影响
地仗层在气候环境春、夏、秋、冬季节温度变化中,及紫外线照射的作用,以及遇风、雨、雪产生了膨胀、收缩变化时,会导致地仗层产生损坏。
(1.6)地仗病害症状
地仗病害症状的表现形式:开裂、脱落、空鼓、龟裂。
开裂 脱落
空鼓 龟裂
(1.7)地仗开裂
麻、灰层的开裂,是由于木构件的张力大于地仗层的拉力时,导致地仗麻、灰层一同开裂损坏。
麻层以外的灰层开裂:是由材料的质量、配制及操作工序中的隐患,受气候冷热温变及紫外线的作用下,使灰层中的隐患裂缝开裂,导致麻层以外的灰层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1.8)地仗脱落
脱落产生于木质与灰层界面之间。由于支浆与灰麻层粘结黏度的差别,在木质材料膨胀的作用下,使空鼓、老化开裂及外层粘结强度大于内层强度时所导致。
(1.9)地仗空鼓
地仗层产生的空鼓,是由于木基层、砍净挠白慥涩、支浆不到位、通灰粘接大于支浆黏度时,地仗层会产生的空鼓现象。麻浆的配制与使麻操作不当时,会产生干麻包的现象。磨麻绒没有磨好粘接不实使压麻灰也会产生空鼓。
(1.10)中、细灰的龟裂
中灰、细灰层的龟裂,是由于粘结材料质量、配制比例及操作工序不得当而产生,中灰是靠骨灰,它的厚度、黏度、强度及砖灰级配是造成裂缝的原因。
细灰是灰层中最容易出现龟裂的一道工序,同样是粘结材料质量,材料调配时的“溏”、“棒”有直接关系,由于细灰层是找平打磨层,在温、湿度的变化时及紫外线照射和风的作用下以及钻生油钻不透时也会出现龟裂。钻生油时还会出现挂甲、丝纹现象,而钻油过多即可出现顶生状况。
(1.11)病害形成的机理与分析
地仗病害的形成主要因素,一是地仗材料的质量、配制、配比没有达到使用的要求;二是在施工操作中留下的隐患,是形成地仗病害的基本因素。它们分别表现为粘结材料的粘结力不够,砖灰材料的级配达不到密实度的增强效果,拉接材料的拉力、厚度没有达到抗温变性能和控制木构件的张力的要求。地仗的每道工序没有达到 “减力撤劲”的要求,在内外力的作用下出现病害而损坏。地仗操作技术,是一个复杂细致的过程,由于操作不当同样会产生病害的隐患最终导致病害的发生。
从以上病害分析中得出,地仗的病害主要产生于以下三方面:一是制作地仗的原材料质量;二是地仗材料的制作加工工艺;三是地仗的操作技术。从这三方面着手,严格把握质量关、工艺关和操作关就能够提高地仗质量减少和避免病害的形成。
线麻--显微镜放大60倍 玻璃纤维布--显微镜放大60倍
(2)油饰病害
油饰病害产生于光油、颜料光油的制作质量和操作工序的技术水平,受气候环境温度的变化及紫外线照射的影响导致材料的老化及霉菌、虫害、动物的侵蚀也是导致油饰产生病害的因素之油饰病害症状
霉菌 动物的侵蚀 污染
(2.1)材料质量对油饰的影响
材料质量是导致油饰病害主要因素之一,它表现为光油熬制时由于火候温控、黏度指标达不到质量要求,常常出现抄亮冰裂丝纹等问题。颜料光油的配制配比、细度研磨达不到颜料分散性能的要求,使颜料光油涂层面粗糙,覆盖性能差。
(2.2)操作工序水平对油饰的影响
操作工序的水平是影响油饰工艺第一要素,它会引起油皮粗糙和痱子增多,流挂、起皱、栓痕及有接头。这些问题都是源于油膜表面结皮、涂刷工具不干净和有污染的环境中操作,另外油栓使用方法不正确,漏栓、油栓角度不对,漂栓方向杂乱,打磨砂纸不到位,也会是影响影响油饰质量。
操作技术水平产生空鼓影响到油饰
(2.3)气候环境对油饰的影响
由于气候环境温度、操作时间、引起抄亮现象,其原因有寒抄,雾抄,热抄遇扬尘天气等。
光油、油漆材料自然老化对比
光油老化现象 油漆老化现象
端门光油十年 端门光油十年
贤良祠光油十年 贤良祠光油十年
取自北大北阁80年前光油
(3)彩画的病害
彩绘病害形成主要因素是:由于骨胶的凝胶点较高24-28℃,在使用色浆中会形成凝结成胶冻的现象,需反复加热加水,使粘接材料的有效成分降低,造成了色彩涂层黏度不一致,由于紫外线照射及气候环境的老化作用,在涂层界面外张力增大时,会造成彩画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材料的配制、配比及地仗层的质量问题和动物侵蚀也同样会影响彩绘质量。
(3.1)彩绘材料方面的问题
由于建筑彩画是多层涂彩材料构成,在每层粘结材料的使用中没有达到递减的效果,使整体粘结的减力不符合外张力的作用,导致彩画的翘皮损坏。
(3.2)地仗层对彩绘涂层的影响
由于地仗层的质量问题会导致彩画的损坏,表现为地仗开裂、粘结强度不够造成脱落,以及地仗层细灰粘度,小于彩画彩绘的粘度时,导致的彩画开裂和翘皮。
(3.3)环境对彩画的影响
由于紫外线的照射使颜料产生老化现象而退色,以及风、雨、雪、雾潮湿、气候冷暖变化以及外力的作用,导致彩画不同程度的损坏。由于空气中的粉尘污染同样会影响彩画的质量。
(3.4)动物对彩画的影响
由于鸟类、蛇类、虫类在彩画层面的活动和构建生存的巢穴,会造成彩画的污染和损坏。
(3.5)操作技术影响
传统骨胶用于古建油漆彩绘时所遇到的问题是凝胶点和融点偏高,由于骨胶的凝胶点24-28℃融点为28℃,所以在做建筑彩绘时,时常会出现色浆变成凝胶冻的现象,此时彩绘者必须停止绘画,将手中的色浆放入热水浴中加热,使凝胶冻融化。这样,从宏观上是影响了绘画的效率和工作的进展,微观上断断续续的绘画工作,也影响了绘画者的工作激情,从而影响了彩绘的质量。无论从那一角度讲,解决色浆凝胶问题是摆面前的重要课题。操作水平和技法也是影响彩画质量的因素之一。
(3.6)彩画的病害症状
气候环境产生老化现象和粉尘污染同样会影响彩画的质量
彩画层与地仗病害之间的关系
彩画沥粉与地仗病害之间的关系
(3.7)彩画病态分析
①、粉条表面粗糙并有断裂现象:沥粉料过硬,会使挤出的粉条表面糙,而且容易断裂。在乳胶沥粉中适当增加化学浆糊用量,能使粉条柔软,更有粘性。
②、粉条坍陷不成形:沥粉料过烂,挤出的粉条太软,难以成形。在沥粉料中适量增加老粉,使沥粉料变稠。
③、粉条不成间圆形:沥料操作时粉管角度不对,沥出来的粉条变形。正确把握粉管角度(与物面成60°角),可使沥出粉的粉条呈半圆形。
④、沥粉挤压困难:造成沥粉出料困难的原因是:粉料太硬,或者粉料中的骨胶接近凝固,虽用力挤压粉袋,敢干难出粉。解决沥粉困难,一是在粉料中增加化学浆糊用量,使粉变软,二是用热水浸泡粉袋,胶质化开后用手揉搓促使袋内粉料充分调和变软。
⑤、退晕颜色不匀:退晕所用色浆如果不是一次配成,或者涂刷色浆操作不当,刷浆不均匀,就会出现色差。要使退晕颜色均匀,色浆应一次性调配完毕,涂刷颜色要均匀。
⑥、金箔无光、有皱纹:原因是金底油尚嫩,贴金太早。应掌握好金底油的干燥程度,适当贴不合格部分要揭去重做。
⑦、金箔粘不住,有破裂现象:原因是贴金太晚,金胶油干燥过头。应重新刷金底油,掌握好贴金时机。
6. 修缮与保护
(1)地仗修复
修补旧地仗:是一项很多的技术处理过程,它要求细心认真要把破损的地仗清除干净,又要保证好的地仗不受损坏,要砍成圆润的曲线,避免砍成折线和死尖角。搭接茬应采用分层搭接的方法进行,每层搭接应在2-3厘米,通灰茬搭接、使麻搭接、压麻灰搭接、中灰、细灰搭茬完成修复工作。
地仗大修:按地仗工艺操作进行。
(2)油饰修复
现代油漆病害症状有开裂翘皮失去光泽,出现病害时间短则6—12个月,长则3—4年。
传统光油病害症状有斑点的形成和斑后的开裂。油发黏粉、尘污染导致的失去光泽。出现病害的时间短则6—10年,长则几十年上百年。这种病害产生决定于光油熬制的火候与质量。
油层的修复;一是采用脱油剂将油膜层全部脱掉、打磨,进行操底油处理,然后进行浆灰工序涂层,打磨后钻油,攒腻子,刷底油两遍、一遍二道色油、罩光油。二是根据油皮病态情况进行打磨工序、垫底油、攒腻子、刷色油、刷二道油、罩光油。
(3)彩画的修复
传统的古建筑彩画修复,是随着古建筑整体大修,或油饰彩画维修而进行。在古代建造房屋时,彩画功能一是对建筑起装饰作用。二是彩画涂层抗击着紫外线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动物昆虫的侵蚀对木结构起保护作用。由于古建油漆彩绘的形式和内容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水平,所以修复和维修应按照原来的风格和形式进行,所使用的材料也应该是传统材料。彩画修复:是根据彩画损坏程度,确定原位修复或复制性修复,复制性修复;将脱落彩画层取下保护,并按原样制作小样后,进行复制性绘画。
(4)油漆彩画保护
日常保护检查是使用者、管理者的责任和任务,日常对油饰擦除清理,对彩画掸除清理,以及按季节定期保护保养,定向性检查与维修。是油漆彩画保护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