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折扇的发展 南宋时苏州便有人自制折扇,到明代宣德年间设作坊生产,并出现名牌产品,如著名的乌竹骨泥金扇。清代顺治年间苏扇成为皇家贡品,制扇业开始兴盛。苏州雅扇有不少名品,所谓“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作股为俗制,惟棕竹、毛竹为之,称“怀袖雅物”。折扇的扇骨制作以变化丰富和精工细致闻名,打磨后的竹折扇骨匀细光洁,高雅古朴。随着历史发展,水磨骨玉折扇的造型和装潢日趋精细文雅,扇骨从“十六方”改进和发展到修长素雅的“十八方”,花色扇头有排茄、古方、燕尾、玉兰、梅花和竹节等几十余种。制扇艺人在竹骨上运用磨、漆、雕、嵌和采用浅刻、深刻等技巧,雕上花、鸟、虫、草、山水、人物、博古、仙女、钱币、钟鼎篆隶和诗词歌赋,再加上名画印章,使扇子显得更加秀美名贵。苏州又是檀香扇的发源地,檀香扇是从清末以檀香为骨的折扇演化发展而来的扇种。以檀香制扇,散发天然香味,并采用“拉花”、“烫花”、“雕花”、“画花”工艺,扇面上绘上山水花鸟景色,休闲雅致。
清代是我国折扇大发展的时期。扇子在文人官员间的使用更加频繁。扇子不仅是用以生风凉的工具,也不仅是一种艺术品,它成为一种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征,成为他们社会角色的道具。不仅是夏天,就是在天气凉爽的季节,手执一扇,打开收拢,或佩挂在身,或藏于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绪交流的意义。不仅是文人,不仅是男性使用折扇。从文人书画扇这一主流,分出以黑纸扇、游鉴图扇和戏画扇为典型的工艺扇,以及女用的米扇。从扇本身出发,又有了扇袋、扇坠和扇盒等附属的工艺品。扇子还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欧洲。乾隆时期,广州的商人曾专门生产适应欧洲贵妇趣味爱好的象牙折扇。折扇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二、折扇的构成 一把折扇主要由扇骨、扇页和扇面三部分构成。普通的折扇,一般用竹木做扇骨,韧纸做扇面。讲究一点的,扇面上还要题诗作画。高级的折扇,扇骨和扇页往往要用象牙制作。上边还要雕刻出各种纹饰,扇面也大多带有名人的字画。 折扇选用的材料,极奇巧妙。扇骨有用象牙的、玳瑁的、檀香的、沉香的、粽竹的,以及各种木料的。工艺则有螺钿的、雕漆的、漆上洒金的、退光洋漆的。还有镂空边骨,内藏极细小三十二张牙牌的。有镂空通身填满异香的。更有空圆钉铰中,藏着极小骰子的。这些折扇骨,都刻有各种花样,备极奇巧。还有的扇骨模仿燕尾形状,更有些扇骨钉铰藏在里面,外表一点儿痕迹也看不出来。至于扇面,有白纸三矾的、有五色缤纷的、有糊香涂面的、有捶金的、有洒金的。扇面所绘更是人物、动物、山水等无其不有,所用手法也是工笔、写意或二者相结合等。折扇是一种既实用的纳凉用具,也是高雅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的象征。对中国文人来说,折扇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且寄寓着个人的文化趣味,千百年来一直备受喜爱。一把完美的折扇必是与扇面、扇骨、扇盒(扇套)、扇坠所包含的内容相符相称。
三、折扇的扇骨 故单就折扇扇骨而言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好的扇骨本身就是风雅之物,亦是人们历来喜爱的玩赏品、收藏品。其型制或大气质朴或精致优雅,用材奇珍异宝,五光十色,更加上雕工巧夺天工,独辟蹊径,和扇面书画艺术交相辉映。扇骨取材宽广,在明代折扇大发展期,古人已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除竹木外,稀有的象牙、兽骨、牛角、玳瑁、贝玉及金银铜铁等材料也都加入进扇骨的行列。或可以这么说,一个小小的扇骨,囊括了竹木牙角金属材质的大千世界。清代大书画家赵之谦雕骨铭曰:“扇之骨,可刻铭,无此骨,扇不成,是一定法,难变更”、“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易慎取舍,知轻重”。前则诙谐有趣,后则语出自《周易·系辞下》,以扇骨喻人之风骨,可谓微言大义,意蕴深远。扇骨是长条形的,大骨上宽下窄,在此基础上能工巧匠们创造出种种样式,各具特色。扇骨可分素骨和有工的两类,所谓素骨就是纯竹木类扇骨,不加任何装饰和雕刻,欣赏的是扇骨优美的造型,竹子的肌理和木质的天然花纹,呈现的是一种自然美。明代以素骨居多。相对素骨,施以工艺的称为有工的扇骨,就是在素扇骨上运用种种装饰手段,表现形式常有以下几种:雕刻、镶贴、镶嵌、髹饰漆骨、镂空透雕、烫花、手绘,金属扇骨还有錾刻等。
四、扇骨中的雕刻艺术 折扇之所以被人青睐,就是因为其扇面有书画家的佳作,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与此同时扇骨也逐渐发展成为书画家和文人们创作的艺术沃土;雕刻艺人在扇骨上雕刻的许多书画,也同样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趣味性。特别是雕刻家与书画家的合作,相得益彰,更使得扇骨的制作日臻完美。以一把乌木扇坯为例,第一步先把两根大扇骨,吃火成弧形;第二步做外边的造型;第三步将扇骨里边的小骨与大骨合在一起做造型;第四步是串扇面的小骨,再将其铲薄铲尖;第五步,就是细工了,把扇骨整型,整好型后就把每根小骨在握手的地方刮轮(就是指小边骨要有弧度);第六步是打磨,第七步上抛光车抛光;第八步烫牛角钉(就是在扇柄的地方穿一根牛角钉)。这样,通过八道工序才能完成一把扇骨的造型。在这个基础上,在扇骨上采用了镶嵌艺术与雕刻艺术,并使之与扇骨融合一体。
扇骨的雕刻,不但是扇骨装饰的主要手段,有时还能与扇骨前后面的书画鼎足而立,成为赏析和估价的竹要因素。一把雕刻精美的扇骨确实可称为一件完整的工艺美术作品,正因为如此,扇骨就足够成为一个单独的收藏品类。当然雕刻工艺的好坏也是藏家赏析和估价的重要因素之一。扇骨一般用竹、木制作,少见的也有象牙、兽骨、牛角、漆雕等。竹制的扇骨除常见的玉竹、白竹,还有棕竹、湘妃竹、佛肚竹等名贵品种。木制的有紫檀、白檀(檀香)、黄杨、桃丝、鸡翅、楠木等。由此涵盖了雕刻艺术的材质的丰富多样性。通常的扇骨的镶贴材料有象牙、牛角、紫檀、乌木、玳瑁、玛瑙、玉石、琥珀等。
从各个博物馆所收藏的折扇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扇骨上所雕饰的图案纹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人们生活中见到的或想到的,几乎无所不包。从人物、动物、植物、器物及山、水、云,到传说中的瑞兽如龙、凤、麒麟等等,还有回纹、拐子、草勾等几何纹样。一把好的折扇不仅做工精良,而且所配扇骨的材质及雕刻也要与扇面所绘字画气韵相符,仅以馆中几件品相优良且具有代表性的扇骨为参照品味其中的雕刻韵味。扇骨雕刻属于雕刻中平刻,即平面雕刻,又可分为阴刻和阳刻。阴刻类似印章中的自文,阳刻类似朱文。一般而言,阴刻更讲究刀法,贵在用刀如笔;阳刻重布局构图及造形。阴刻可分单刀和双刀,这也与印章相仿。单刀有深刻浅刻之分。明清时浅刻颇受欢迎,民国以后颇重深刻。 所谓阴刻就是在竹材上留下凹进去的划痕,阴刻又分为浅刻和深刻。浅刻不是用针在竹子上划道,它也是有笔锋的,但它的笔锋刀法都要在很浅的刀刻中体现,因刻痕很浅,往往需在高光下才能看清刀痕。毛雕,浅刻中的一种,竹刻中难度最高的工艺之一,这种雕刻既要显示出雕刻内容的清晰,义要显现出雕刻的功力,民国后基本上已失传。深刻是阴刻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常见的阴刻深刻一般是树木山石、人物,刀法犀利,笔锋毕现。深刻的刻痕较深,宜于刻书法作品和勾勒法之画。 阳刻与阴刻一样,也是竹刻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阳刻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留青,二是薄地阳文、浅浮雕、高浮雕,三是透雕。留青,又叫皮雕,是利用竹子表面的青筠的颜色,与竹肌颜色形成差异。从雕刻手法上虽与薄地阳文同属一类,但这样的工艺处理却使竹刻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类。留青在扇骨的雕刻中虽经常运用,但是由于扇骨面积小,不能像臂搁、笔筒那样用刀由浅而深,层次分明,古往今来扇骨的留青雕刻多是山水近景或是人物花鸟等图案。薄地阳文、浅浮雕、高浮雕是指阳文雕刻程度的差异。在扇骨雕刻中薄地阳文和浅浮雕多见于表现书 法和山水以及金石文字类。扇骨中的山水、花鸟等,在近代以阴刻为多,现代扇骨雕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则以阳刻居多。
五、扇骨文化的传承 现在,作为我国传统的文玩之物的折扇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逐渐被收藏界和市场所肯定,其价值在拍卖市场上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价格也在节节上升,动辄翻几番。也由此使得南北扇派相互交融。早年间折扇在制作工艺上大致可以分为北、南两派。南派又可以细分为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浙江、四川等诸多地方派别,风格大都精雕细琢、清秀雅致。北派则是以京、津、晋等地的制扇风格为主,所做之扇线条流畅、粗旷大方。目前中国折扇在工艺上呈现出来的派别已经比较模糊了,制扇艺人们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南北结合。当然,名人的精湛制作工艺依旧是保持着较高的市场收藏价值。纵观历史,中国文化中的小小一把扇子,经历代文人雅士的浸染与把玩,手工艺人的精雕细镂与神思妙构,已从实用进入艺术殿堂,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珍品。而今,作为一种文化的折扇收藏及研究,会随着传统文化的深入人心和收藏热的不断升温,使其艺术情趣及手工技艺继续传承下去。